第1288章 大力出奇迹
剑开太平小说推荐阅读:娇软美人在末世封神了、世界末日之毒液、大佬的小人鱼揣崽跑路了、特案三组、腐烂国度之活下去、末日聚集地、一价氢氯钾钠银、御鬼者传奇、暗影熊提伯斯的位面之旅、这个文字冒险游戏绝对有毒、末世满级大佬有异能空间、从黑科技到超级工程、快穿之养老攻略
关于火箭助推器的研究,毕竟不是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当中的重点。
因此,在把后续任务分配给林成刚和栗亚波之后,常浩南还是很快投入到了对于乘波体飞行器本身的研发当中。
就在几人送走林成刚的时候,JF14风洞也恰好完成了上一次气动之后的检查维修和准备阶段,可以开始下一轮测试了。
实际上,尽管大型超高速风洞的操作颇为繁琐,但正常情况下的两次启动之间,充其量也就需要几个小时而已。
而这次之所以耗费了几乎一整个白天,则是因为常浩南要进行一项新的多物理场复合研究。
因此除了正常的准备工作以外,还需要对风洞模型和模型支撑架进行一系列改造。
也多亏JF14算是为了高超音速武器项目而专门建造,所以提前就预留了相关的硬件设备。
否则这种功能性的改造,往往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当常浩南三人重新回到风洞控制室的时候,正好撞上身穿一身蓝灰色工装的陈宏:
“常院士,老姜,我正准备去计算中心找你们来着。”
后者当即停下脚步:
“三号风洞模型已经安装到位,电离发生装置也都准备就绪,流场、温度场和电磁场传感器测试正常,随时可以进行启动。”
常浩南点点头,快步来到操作台正中央的一台电脑前面。
一般来说,为了让操作人员便于直接观察到风洞内部的工作情况,常规风洞都会在模型周围安装一系列摄像头。
但超高速风洞因为过于夸张的工作压力和气流总温,势必没有安装光学观测设备的条件,只能通过冷冰冰的传感器数据和模拟示意图来确认工作腔的状态。
实际上,本次测试所用的三号模型在总体轮廓上和一二号之间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标准乘波体外形的原理模型,并非任何一种高超音速飞行体的具体设计。
但在模型内部却是与前面两个完全不同的中空结构,并通过下方的模型支撑架引入了一条液体管路。
同时,在乘波体头部的最顶端设置了一系列小孔,用于将事先准备好的离子液体雾化喷出。
而此时,屏幕上的每一个设备点旁边,都显示着一个绿色的小圆点,表示全套设备一切正常。
“准备开始吧。”
JF14风洞从最初落地至今已经进行了近百次启动,早就渡过了最初的不稳定阶段,所以设备本身的运行情况并不需要常浩南过分关注。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就绪的工作人员分别就位,由陈宏本人拧动钥匙,打开了爆轰驱动段的点火开关。
氢氧混合气在千分之一秒的时间之内被电火花引燃,爆轰波经过激波反射腔和辅助爆轰段的多重叠加增强之后,形成高温高压的工作气流,沿着拉瓦尔喷口涌入装载着被测试模型的工作腔。
在爆轰波产生的几乎同时,飞行器前体的喷嘴开始向前喷射经过高压电离之后的逆向离子雾,在与高达12马赫速度和8000K总温的气流遭遇后,将原先紧挨钝体的强弓形激波推离物面,在中间位置依次形成接触面、射流层和马赫盘,并在喷嘴出口附近产生大范围回流区,将足以融化一切金属材料的高温气流阻隔在了风洞模型的表面之外……
……
尽管JF14已经属于“超长实验时间”的先进风洞,但每次启动所对应的有效测试周期也只有100毫秒左右而已。
因此,整个过程对于控制室里面的人们来说,也就只能听到“噗”的一个微弱点火声,然后在电脑屏幕上瞬间看到一大堆的传感器数据而已。
很快,本次测试所需要的一系列测试结果便被从另外一个专门的传感器数据处理工位送了过来。
“相比于使用半球形支杆进行防护的二号模型,三号模型在初始时刻的峰值热流密度下降至477.74W/cm^2,降幅达到57.4%,而且整体的壁面热流密度均控制在260W/cm^2以下……”
姜宗霖手里拿着一份热流密度图,向常浩南汇报道:
“从温度场的分布情况能够看出,飞行体头部回流区内的低温低压流体覆盖在钝体表面,起到了良好的热防护效果,另一方面,回流区依附在钝体头部使其等效外形更加细长,因此产生的弓形激波强度减弱,波后的压力和温度升高都相当有限。”
“另外,流场监测结果显示,受来流气动加热的影响,整个飞行前体表面的压力分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气动圆顶在前沿部分形成了局部高压区,使得来流滞止点的压力系数达到Cp=1.87,整体气热耦合效应使阻力系数减小了大约4.4%……”
看着眼前并非最佳,但绝对算是已经步入正轨的结果,常浩南总算松了口气:
“说明我们针对大气层内高超音速飞行所做出的多物理场耦合策略是正确的……至少在方向上是这样,后面只要继续对那些无量纲参数进行调整,就能进一步提高模拟计算的精确程度……”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先利用一个标准乘波体获得足够可靠的高超声速流场计算方式,虽然会额外耗费一定时间,但却给后面真正的设计流程省去了很多麻烦。
“表面的电磁屏蔽情况呢?”
常浩南再次问道。
“目前的传感器还无法直接测试模型表面等离子体鞘套的厚度,但通过安装在飞行体内部的电磁波发射器可以得出,头部在8-10Ghz范围内的透射率,以及侧壁部分在27-35Ghz范围内的透射率均有所提高,这些都和之前计算的情况类似,但是……”
说到这里,姜宗霖的语气出现了些许迟疑。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不过,还是很快继续道:
“但是提高的幅度都还不太够,尤其是头部的透射率,相比一号和二号模型的结果分别只提高了115%和87%,仍然很难让X波段雷达发挥预期当中的探测作用……”
这倒是不奇怪。
常浩南却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沮丧:
“乘波体头部的鞘套是一个紧贴在外壁上的薄层,在垂直方向上,电子密度和电子碰撞频率这些相关参数会出现很大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类似间断面的结构,导致反射效应大大增加,而我们这个离子流喷射技术主要是削弱黑障的吸收效应,所以在头部的效果确实会偏弱一些。”
对于一枚正常布局的导弹来说,头部是制导雷达所在的位置,而侧上方则安装有卫星通信天线,分别对应两种最关键的制导手段,缺一不可。
尤其是末端的雷达成像制导,对于命中精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那……后面是要在飞行体前端运用其它技术?”
姜宗霖只是负责风洞测试的,实际并不清楚常浩南对于整个高超音速导弹的总体设计规划。
在他看来,乘波体或类乘波体飞行器的内部容积本身就比较局限,目前更是已经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实在很难再插入一个完整的新系统进去了。
“这倒不必。”
常浩南从对方手中接过电磁波信号传输特性的测试结果,在其中几个数字上做了标记:
“我选择大力出奇迹。”
“哈?”
姜宗霖满脑袋问号。
常浩南则直接大手一挥:
“把用于削弱等离子体鞘套的离子流强度提高一个数量级!”
http://www.jiankaitaiping.com/yt104397/416212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jiankaitaiping.com。剑开太平手机版阅读网址:www.jiankaitaiping.com
因此,在把后续任务分配给林成刚和栗亚波之后,常浩南还是很快投入到了对于乘波体飞行器本身的研发当中。
就在几人送走林成刚的时候,JF14风洞也恰好完成了上一次气动之后的检查维修和准备阶段,可以开始下一轮测试了。
实际上,尽管大型超高速风洞的操作颇为繁琐,但正常情况下的两次启动之间,充其量也就需要几个小时而已。
而这次之所以耗费了几乎一整个白天,则是因为常浩南要进行一项新的多物理场复合研究。
因此除了正常的准备工作以外,还需要对风洞模型和模型支撑架进行一系列改造。
也多亏JF14算是为了高超音速武器项目而专门建造,所以提前就预留了相关的硬件设备。
否则这种功能性的改造,往往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当常浩南三人重新回到风洞控制室的时候,正好撞上身穿一身蓝灰色工装的陈宏:
“常院士,老姜,我正准备去计算中心找你们来着。”
后者当即停下脚步:
“三号风洞模型已经安装到位,电离发生装置也都准备就绪,流场、温度场和电磁场传感器测试正常,随时可以进行启动。”
常浩南点点头,快步来到操作台正中央的一台电脑前面。
一般来说,为了让操作人员便于直接观察到风洞内部的工作情况,常规风洞都会在模型周围安装一系列摄像头。
但超高速风洞因为过于夸张的工作压力和气流总温,势必没有安装光学观测设备的条件,只能通过冷冰冰的传感器数据和模拟示意图来确认工作腔的状态。
实际上,本次测试所用的三号模型在总体轮廓上和一二号之间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标准乘波体外形的原理模型,并非任何一种高超音速飞行体的具体设计。
但在模型内部却是与前面两个完全不同的中空结构,并通过下方的模型支撑架引入了一条液体管路。
同时,在乘波体头部的最顶端设置了一系列小孔,用于将事先准备好的离子液体雾化喷出。
而此时,屏幕上的每一个设备点旁边,都显示着一个绿色的小圆点,表示全套设备一切正常。
“准备开始吧。”
JF14风洞从最初落地至今已经进行了近百次启动,早就渡过了最初的不稳定阶段,所以设备本身的运行情况并不需要常浩南过分关注。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就绪的工作人员分别就位,由陈宏本人拧动钥匙,打开了爆轰驱动段的点火开关。
氢氧混合气在千分之一秒的时间之内被电火花引燃,爆轰波经过激波反射腔和辅助爆轰段的多重叠加增强之后,形成高温高压的工作气流,沿着拉瓦尔喷口涌入装载着被测试模型的工作腔。
在爆轰波产生的几乎同时,飞行器前体的喷嘴开始向前喷射经过高压电离之后的逆向离子雾,在与高达12马赫速度和8000K总温的气流遭遇后,将原先紧挨钝体的强弓形激波推离物面,在中间位置依次形成接触面、射流层和马赫盘,并在喷嘴出口附近产生大范围回流区,将足以融化一切金属材料的高温气流阻隔在了风洞模型的表面之外……
……
尽管JF14已经属于“超长实验时间”的先进风洞,但每次启动所对应的有效测试周期也只有100毫秒左右而已。
因此,整个过程对于控制室里面的人们来说,也就只能听到“噗”的一个微弱点火声,然后在电脑屏幕上瞬间看到一大堆的传感器数据而已。
很快,本次测试所需要的一系列测试结果便被从另外一个专门的传感器数据处理工位送了过来。
“相比于使用半球形支杆进行防护的二号模型,三号模型在初始时刻的峰值热流密度下降至477.74W/cm^2,降幅达到57.4%,而且整体的壁面热流密度均控制在260W/cm^2以下……”
姜宗霖手里拿着一份热流密度图,向常浩南汇报道:
“从温度场的分布情况能够看出,飞行体头部回流区内的低温低压流体覆盖在钝体表面,起到了良好的热防护效果,另一方面,回流区依附在钝体头部使其等效外形更加细长,因此产生的弓形激波强度减弱,波后的压力和温度升高都相当有限。”
“另外,流场监测结果显示,受来流气动加热的影响,整个飞行前体表面的压力分布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气动圆顶在前沿部分形成了局部高压区,使得来流滞止点的压力系数达到Cp=1.87,整体气热耦合效应使阻力系数减小了大约4.4%……”
看着眼前并非最佳,但绝对算是已经步入正轨的结果,常浩南总算松了口气:
“说明我们针对大气层内高超音速飞行所做出的多物理场耦合策略是正确的……至少在方向上是这样,后面只要继续对那些无量纲参数进行调整,就能进一步提高模拟计算的精确程度……”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先利用一个标准乘波体获得足够可靠的高超声速流场计算方式,虽然会额外耗费一定时间,但却给后面真正的设计流程省去了很多麻烦。
“表面的电磁屏蔽情况呢?”
常浩南再次问道。
“目前的传感器还无法直接测试模型表面等离子体鞘套的厚度,但通过安装在飞行体内部的电磁波发射器可以得出,头部在8-10Ghz范围内的透射率,以及侧壁部分在27-35Ghz范围内的透射率均有所提高,这些都和之前计算的情况类似,但是……”
说到这里,姜宗霖的语气出现了些许迟疑。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不过,还是很快继续道:
“但是提高的幅度都还不太够,尤其是头部的透射率,相比一号和二号模型的结果分别只提高了115%和87%,仍然很难让X波段雷达发挥预期当中的探测作用……”
这倒是不奇怪。
常浩南却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沮丧:
“乘波体头部的鞘套是一个紧贴在外壁上的薄层,在垂直方向上,电子密度和电子碰撞频率这些相关参数会出现很大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类似间断面的结构,导致反射效应大大增加,而我们这个离子流喷射技术主要是削弱黑障的吸收效应,所以在头部的效果确实会偏弱一些。”
对于一枚正常布局的导弹来说,头部是制导雷达所在的位置,而侧上方则安装有卫星通信天线,分别对应两种最关键的制导手段,缺一不可。
尤其是末端的雷达成像制导,对于命中精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那……后面是要在飞行体前端运用其它技术?”
姜宗霖只是负责风洞测试的,实际并不清楚常浩南对于整个高超音速导弹的总体设计规划。
在他看来,乘波体或类乘波体飞行器的内部容积本身就比较局限,目前更是已经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实在很难再插入一个完整的新系统进去了。
“这倒不必。”
常浩南从对方手中接过电磁波信号传输特性的测试结果,在其中几个数字上做了标记:
“我选择大力出奇迹。”
“哈?”
姜宗霖满脑袋问号。
常浩南则直接大手一挥:
“把用于削弱等离子体鞘套的离子流强度提高一个数量级!”
http://www.jiankaitaiping.com/yt104397/416212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jiankaitaiping.com。剑开太平手机版阅读网址:www.jiankaitaip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