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集《妙法莲华经》
剑开太平小说推荐阅读:十八道金牌追令,开局混沌道体!、四合院:我崔大可不在偷牛、赵云转世之横扫异界、带着农场混异界、逆天九小姐:帝尊,别跑!、武炼巅峰、龙血战神、神印王座的假面骑士、盖世、荒古帝业、极品僵尸、怪物乐园、将乱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三十面,我们看辛二的重颂。
《法华经》在整个佛教的定位,就是引导一个生死凡夫怎么样正确地趋向佛道。在《法华经》当中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要成佛之前先要掌握成佛的根本。它是有一个根本的。什么叫成佛的根本呢?就是你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现在没有佛的功德,那没关系,但是我们先有佛的知见。就是说,我现在不能像我父亲这样子能够统理整个家业,但是我现在第一件事情,要先回家,必须受生于佛陀的家族。
那么,什么叫做受生于佛的家族,什么叫做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呢?你要在整个佛法当中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你怎么样修学权法;第二个,你怎么修学实法。这个权实二法你怎么去正确地操作?在操作当中,还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你要先了解自己。
倓虚大师有一天在山中打坐。打完坐以后,走出茅蓬,看到外面的景观,他讲一个偈颂。他说:“眼观青山数十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这个偈颂我们简单说,就是从佛法的因缘观,一切法是唯心所现。青山也好,白云也好,都是一念心性所现的一个因缘的假相。那我们人生为什么不了解自己呢?因为我们喜欢向外攀缘。就像一个镜子,我们喜欢注意那个灰尘,而不会去注意那个镜子。向外攀缘的后果就是,我们这一辈子会清楚很多的事情,会明白很多很多,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会明白很多人,但是我们永远没办法了解自己。就是我们只看到了青山,我们只看到了白云,但是我们这辈子永远没办法了解自己,就是我们没有做一种观心的修学。
所以天台宗说,你不管修什么法门,就是要观心。现在的人为什么没办法成佛?他来到佛教,逮到什么法门就开始修。你给他一个佛号,他就念佛;你带他去拜忏,他就拜忏。他的心虽然不是心随境转,起码是心随法转,也是被法带着走,也是没有真正地安住。
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两种自己:
第一个,因缘中的自己。我们必须务实地面对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这个是必须要面对的。我们过去的经验当中,时至今日,我们累积了很多的善根,这个值得我们庆幸;但是我们人生经验当中也累积了很多的烦恼,这个也是我们要面对的。所以权法的操作就是,佛陀有这么多法门,拜忏、持戒,各式各样的法门,你要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法门,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去尝试。人生短暂,你很快就要面临死亡,所以你要找到一个契机的法门。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法门可以带动你的善根,它最快能够引发你的兴趣、好乐、精进;第二个,你要知道,你往生的时候面对的最大的烦恼障碍是什么。
所以,如果不了解自己,那你就是东修修、西修修,结果,所有法门修完以后,你的善根也没有增长,烦恼也没有调伏,你就是跟三宝结缘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了解因缘中的自己,你不知道你的定位在哪里。整个三草二木,你的位置在哪里你都不知道,所以你修法门就是全部都修。全部都修等于是全部都没有修,因为你不专。所以,佛陀不在了,已经没有人帮我们规划我们的法,我们必须要自己为自己开药。首先我们要不断地透过观心,知道我们的善根在哪里,我们的烦恼在哪里。这是第一个,了解因缘中的自己。
第二个,了解真如中的自己。当然这个更重要。就是,我们撇开我们的生命经验来说,先把这个放下,首先我们要观察:你从什么地方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们没有轮回之前,在因缘没有和合之前,在没有生之前,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也是要知道的。如果你不知道,你就不能安住,你就不能站在跟诸佛同一个平台,就等于是你永远是一个流浪汉。
所以我们在修学当中要了解两种自己:第一个是因缘中的自己,第二个是真如中的自己。一个是权法的调伏跟引导,一个是实法的安住。
我们过去也曾经举一个例子,来知道权法实法的操作。说过去有一个猎人,他去打猎的时候抓到了一只刚出生不多久的老鹰。他把这只小老鹰带回来,刚好他们家的母鸡生了一窝小鸡,他就把这个小老鹰交给母鸡来带。那母鸡反正带很多小鸡,多带一只也不多。但是这只小老鹰长时间跟母鸡在一起,学习它的行为,受各式的色声香味触法的熏习。等到它长大以后,猎人希望它能够扮演老鹰的角色,帮他打猎,但它始终飞不起来。猎人就失望了,就把它带到悬崖上,把它放掉,自由落体。当然,当老鹰面临死亡威胁,快要落地的时候,它的本能出现了,展开翅膀,然后飞向天空。
这个猎人失去了这只老鹰,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他知道实而不知道权。他只知道这只老鹰本来是老鹰;他不知道这个老鹰经过母鸡的熏习,它已经有母鸡的习气了。只知鹰、不知鸡,这就是猎人犯的错误,执理废事。你只知道真如本性本来清净,但是你忽略了你在因缘当中所累积下来的、因缘造作的善根力跟烦恼力。如果这个猎人能够知道它本身是一个老鹰,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熏习,它有了鸡的习气,他能够多一点善巧、多一点耐性,权法妙、实法妙,他很快就能够恢复它老鹰的本性。
佛法也是这样。就是说,今天佛陀不在了,但是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法门都在!所以,我们现在的修法要比佛在世多一道功夫,就是了解自己,因为没有人可以为你开药了。了解因缘中的自己,了解真如中的自己,理观事修怎么来调配,这个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药草喻品〉。
辛二、重颂 分三:壬一、颂法说;壬二、颂立喻;壬三、颂合法
我们看讲义,辛二的“重颂”。
〈药草喻品〉主要是两大段:一个是长行,一个是重颂。重颂当中分成三段。
壬一、颂法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 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陀把前面的长行以偈颂再重新说一次,说:“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佛陀出世之前是怎么回事?第一个,“破有”。佛陀今天敢现出佛身来度化你,他一定是破除了一切有漏的生灭因果,包括分段生死,也包括了变易生死。这个是破恶。他还得要怎么样?他还要通达一切的权法实法,叫“法王”,就是他对权实二法要能够得大自在。所以,一个完全准备好的,一方面破有、一方面是成就法王的这么一个佛陀出现世间,他当然第一个面对的就是怎么度化众生。
我们看他采取的方法。“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佛陀说法不是把他自己的东西现出来,佛陀是看你的需求。佛陀向内是破有法王,向外是满足众生的需要,所以他必须根据众生的善根跟他的烦恼,开出不同的五乘的权法。所以这样的佛陀是怎么样?“如来尊重”,可尊可重。为什么?因为佛陀一方面智慧深远,佛陀自受用,通达诸法实相;一方面,他面对众生的时候,“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佛陀以大悲心务实地面对我们的因缘。这个人的善根是人天乘的,是二乘,还是菩萨乘,佛陀必须要从他的根机来开出五乘的方便。
为什么要方便呢?这以下很重要的观念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如果佛陀不考虑众生过去的因缘和他的善根,而直接地把中道实相的道理讲出来,说学佛只有一条路,就是以无所得的心广修六度,然后直接回向无上菩提。那么凡夫怎么可能无所得?凡夫要么追求人天快乐,要么追求涅槃寂静,他一定要得到一点东西,才愿意努力地去拜佛、去修行的。你一开始就讲这么高的境界,讲无住生心,什么都不能得到,那么大乘善根的人听到以后当然就信解了,这个东西好!但是,“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对我们一个凡夫,无量劫来在三界里面经常攀缘这、攀缘那的人,我们听到佛法无所得,我们觉得这个法太高了,要么就是疑,要么就是悔,甚至于毁谤,这样子就失去了他进步成长的机会了,甚至于堕落。“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呢?他必须要假借五乘的因缘,让他慢慢地进步,最后才“令得正见”,开显诸法实相。
这一段当然讲出两个重点,就是佛陀的法有两种:
一个是证法,他自己亲证的。他的证法是什么呢?就是“破有法王”。
佛陀出世之前就已经是圆满了,通达诸法实相。在经论上说,佛陀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佛陀的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种叫做“破有法王”。
但是,佛陀从中道实相一出来,他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佛陀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就是善巧方便,因为他面对的不是自己,他面对的是有情众生。面对有情众生的时候他必须怎么样呢?他必须有一点耐性,“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因为要保护众生的善根,他要尊重众生的过去的因缘,免得让众生疑悔跟毁谤。这个就是大悲善巧。所以佛陀有实法的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也有权法的先满足众生的需要,让你慢慢进步。佛陀的这两套法门,一个是证法,一个是教法。
壬二、颂立喻 分二:癸一、颂无差而差;癸二、颂差而无差
我们看下一段,立喻。刚才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把这个观念做一个详细的说明。看壬二的立一个譬喻,分两段。
癸一、颂无差而差
先看第一段。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 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 令众悦豫
日光揜蔽 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 如可承揽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这以下先讲第一大段。譬喻先讲云跟雨,云雨遍覆平等。
先看云。“譬如大云,起于世间。”说这个空中首先出现了一片云,云给我们一种清凉的感觉。这个云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遍覆一切。”这个云非常广大,它把地上的草木全部地覆盖,表示佛陀的大悲心是照顾到利根人,也照顾到钝根人。讲一句实际的话就是,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佛陀平等心是没有差别的,就是所有的都把它覆盖。
这片云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慧云含润”。这云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法水,有权法、实法。这个云不是让你清凉而已,它是有法水,智慧的法水。第二个,“电光晃曜”。这个云它要配合着打雷,这个“电光晃曜”是比喻佛陀现出神通。慧云当然就是为了说法,但除了说法以外,众生如果有障碍,佛陀是显现神通、放大光明。你看佛陀的八相成道,每一相,从出生到出家转法 轮,都是放大光明,都现神通的。第三个,“雷声远震,令众悦豫”。佛陀说法的时候,他有四无碍辩,能够打动你的心。他知道怎么讲你才会欢喜、生善、破恶、入理。所以,佛陀这个云有智慧、有神通、有各式各样的善巧方便。
总而言之,这个云能够怎么样呢?“日光揜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云能够遮蔽日光,就好像佛陀的智慧能够遮蔽外道跟凡夫的邪见(这个日光是邪见),能够使令地上的草木得到清凉。就是说,众生有烦恼,他能够得到一定的调伏。“叆叇垂布”,叆叇就是这个云非常的兴盛浓密。那么这个云浓密到什么程度?它会慢慢从空中垂下来,感觉到你好像可以去得到。所以说,佛陀的威仪有他亲切的一面,也有他深不可测的一面。你感觉到好像你可以得到,但是你又觉得深不可测。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当佛陀说法的时候,他的法雨是平等的,而且“四方俱下”。这个四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法雨是互含互摄的。我们前面讲〈信解品〉的时候的法是个别的,这个阿含四谛、方等、般若,每一个法都有它的特色,讲次第,次第的别五时。到了〈药草喻品〉的这个法,就是阿含里面有方等般若、有法华,就每一个时都互含互摄。众生是什么根机,就各取所需,是这样子的。所以它这个法是互含互摄的。“四方俱下,流澍无量”,使令所有的土地,不管是高的、低的,光明照得到的或阴暗的土地,通通得到法雨的普润。
这个地方表示,作为一个空中的云,作为一个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过去造恶、造善(云也是一样),都是平等的。
那么这个平等的云跟雨,为什么众生受益不同呢?以下就讲出草木受润有别。我们看下一段。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
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这讲到,当雨水从空而降的时候,它遇到不同的草木。
这个草木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有“山川险谷”。过去每一个人的业力所得到的五蕴,他有他的色身,他有他的感受,特别是他有他的思想。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这个思想里面包含了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有些人想要得到快乐,有些人想要得到涅槃寂静,有些人想要往生西方,这个五蕴身心各有各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深邃所生”。那么在整个五蕴的深处含藏了每一个人的根机跟烦恼,就好像是“卉木药草,大小诸树”。就是说,不同的五蕴酝酿出不同的善根跟烦恼。就好像说,你生长在东边的土壤,你生长出东边的药草;你生长在西边,你是得到夕阳的照顾,得到西边的药草。所以人生,我们不能够忽略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这是事实。雨水也照顾到这个问题。
所以造成了这种“卉木药草,大小诸树”。这一段是讲三乘的根性。就是不同的山川险谷,不同的幽邃,造成了三乘的根性。
或者说是“百谷苗稼”,这个是人天种性,人天种性就是五谷杂粮,就是提供我们基本饮食。“甘蔗葡萄”,这个就是更殊胜了,特别的甜美。这表示人天种性。
总而言之,不管是药草,不管是百谷,不管是甘蔗葡萄,都得到一个法雨的滋润,而每一个人都各取所需,得到满足。所以,作为法雨是“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同一个云所出,同一个云下的同一味的雨,但是众生的草木的、丛林的五乘根性,每一个人随顺个人心中的希望各自受润,这样差别就出来了,因为每一个人的根性不同、烦恼不同。就是说,反正作为雨水是没有意见的,它就掉下来,你吸收多少就算你的;吸收不了,这个雨水就自然地流掉了,它也不强迫你。
我们看下一段。
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
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
所以,所有的三草二木,这种上中下根,每一个人面对雨水的时候是各取所需。你的根有多大,你的茎、枝叶、华果能够吸收多少水,你就要你的水;得到这个水以后就各自生长自己的根茎枝叶乃至于华果光色。总而言之,在同一片的法雨滋润之下,每一个人得到自己的光泽跟枝叶华果的殊胜。
这段经文主要讲到佛法的包容性。就是说,每一个人学佛,为什么那么多差别呢?你现在把佛教徒里面只要学佛超过十年以上的找出来,你问一百个人说,你认为学佛是什么?每一个人讲的都不一样。有的说,学佛很简单,所谓佛法,就是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他学了十年,他的认知就是这样。也没错,这也是佛说的。就是说,他不管学什么经典,他学到最后的总结就是:我得到了这个法,不管你下多少雨,我要的是这一块,就是人天的业果。你再问另外一个人,什么是佛法真实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法就是要我们看破、放下,追求空性的寂静。这个人二乘种性。就是说,这个人,你带他去拜忏也好,打佛七也好,打到最后他的结论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他是树,他只能够吸收他树相应的水,你讲什么都没关系。当然,你问大乘的种性说,什么是佛法真实义?他会告诉你,佛法就是要空有无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方面安住无所得的空性,一方面发菩提心、广修六度。大乘种性!
所以,你学得好不好,这不是佛法的问题。就是说,一片的雨水是普遍的。你看过雨水有不同的滋味吗?不可能。东边的雨水跟西边的雨水同一个滋味。但众生怎么样?各取所需。就是说,佛法是只要你肯学,都有你要学的东西。它不会说你这个人善根太差了,档次不够。没有。佛法是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只要愿意学,都有你可以学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大藏经有一百部。你看其他宗教可能就一部而已,就没了。因为佛法的包容性太强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说法。他隔壁附近有一个小国,这个小国的国王叫普达王。这个普达王虽然年纪很轻,但是用慈悲来治国,所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有一天普达王就带了文武百官到他自己的国家(其实古代的印度一个国家就等于一个小城)去城中巡视。用车子带着文武百官,突然间到了一棵大树下面,普达王就觉得有感而发,就说我们在这边休息一下。普达王看着这棵大树就掉下眼泪。旁边的大臣说,国王,你为什么看到这棵树而如此悲伤?这普达王说,你们知道先王过去有一个童子,叫做持盖童子(就是先王一出行,旁边有一个人拿一个宝盖的),给先王遮蔽太阳的那个持盖童子吗?老一代就说,我知道,那个持盖童子跟先王因缘很好,先王到哪里都带着他。然后文武百官说,您问这个干什么呢?普达王就默然不语。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有一个比丘就从这个大树前经过,这比丘是个阿罗汉。普达王就请这个比丘开示,为什么我看到这棵树会想到先王的童子呢?事实上我没有见过他,为什么想到先王的童子我会如此的悲痛呢?阿罗汉就入定给他观察。他说,你前生就是那个持盖的童子。过去你跟先王经常在一起,先王一旦出巡,他一定会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所以你跟这棵大树就结下一个很深的因缘,所以你现在看到这棵树触景生情。他就问这个阿罗汉说,那我为什么会投胎做先王的儿子呢?这个阿罗汉说,我没办法回答这么深的道理。那这样子好了,我把佛陀请过来。
这阿罗汉就用神通力飞到舍卫国,跟佛陀如是如是报告。佛陀也用神通力,带着几个阿罗汉来到这个普达王的国度。那么普达王就请佛陀开示。佛陀说,你前生就是先王旁边的一个持盖童子,你做了两件很重要的善事:第一个,先王受八关斋戒的时候,到寺庙的时候,你一定陪同在旁边,你也一起跟先王受八关斋戒;第二个,你慈心修善,你私底下经常用慈悲心修习很多的善法。所以你后来在年纪轻轻死掉以后,就投生为先王的这个儿子,最后继承王位。普达王一听大欢喜,知道过去的善根、过去的因缘,所以就跟佛陀恭敬地皈依,就拜下去。拜下去,佛陀放大光明,跟他讲四谛法:“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讲四谛,讲了三遍。普达王当下证得初果,证得我空的真如。
就是说,作为佛陀,他心里面没有意见的,他会顺着你过去的因缘来为你说法。这就是所谓的法雨。就是说,雨水碰到的是一个草,它会顺着草的因缘让它生长;它遇到的是一棵树,就让树生长。它透过各式各样的方便力,让三草二木随其所分各得生长。这个就是佛陀跟法雨的一种包容性。
癸二、颂差而无差
从差别的包容,我们会归到佛法的平等性,就是实法的问题了。我们看经文。
如其体相 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 而各滋茂
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可能只看到因缘果报。就是说,普达王因为思惟四谛法,这个法进入他内心的时候产生了“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他过去生的这种善根力带动了他涅槃寂静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后来证得初果了。我们凡夫就看到因缘观。
但是你忽略了下面的那一句话,“所润是一,而各滋茂”。表面上每一
个树各自茂盛,诸位!我们看一棵树好了。这一棵树你经常浇水,你看到这一棵树慢慢长大,最后产生了水果。那是你看得到的因缘果报。但是你知道,这棵树下面的根也不断地在蔓延,它也不断地向大地延伸,让它更加稳定。所以我们只知大地上面的三草二木,各自生长。就是说,今天普达王修学四谛法证得初果,那是一个差别相;但是你知道,他初果对真如产生的熏习力,让他更靠近真如了。这个就是我们不能理解的。
我们看附表十五来做一个总结,就是什么叫无差而差、差而无差。
附表十五,药草喻合五时说法。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顿教,华严时
渐教,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
法华时,一佛乘
佛陀说法,他是两个方法:第一个是直接的。就是说如果你准备好了,像六祖大师,他准备好了,所以佛陀就不用跟他讲一些枝枝叶叶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你准备好了,佛陀就把他自己亲证的证法全盘地告诉你,讲到一佛乘的因果,你应该怎么样以无所得心发菩提心,广修六度。六度的因缘果报,就是华严时。所以有人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的富贵,这种各式各样的功德,布施有布施的功德庄严,忍辱乃至于般若度。华严时等于是佛陀不再为实施权了,直接进入实法。这种是利根人,这种是少之又少。
我们大部分都是要怎么样?先有个过程,所以有渐教。什么过程呢?有三个过程。比方说,有些人说,我这个菩萨道三大阿僧祇劫,太辛苦了,在三界里面不断地轮回,这个风险太高了。我应该要怎么样呢?先到涅槃寂静去。佛陀讲阿含时,讲四圣谛,证得我空,先到涅槃休息。可以。
或者,有些人可以先从方等。其实方等就是菩萨的功德,虽然不像佛的功德,不像《华严经》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但它也是一种功德。
其实方等时是什么?我们的净土宗是判作方等时。诸位!你记得,只要讲有相的功德,而它的境界达不到华严的境界,全部入方等时。因为阿含时讲我空,般若时讲 法空。只要是有相行,比方说净土宗,比方说有些六度,但是这个六度还没有达到波罗蜜的境界,没有到《华严经》的这种事事无碍,“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种有所得的功德,全部判作方等时。所以方等时范围非常广,只要是有相的都是方等时。
好,那你现在不能无所得,那佛陀用六度的功德来摄受你。
般若时,般若时就讲 法空,讲无生,一切法无生,讲生死涅槃等空华,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
那么,按照我们过去的〈信解品〉的规划,你一旦落入渐教,你一定是怎么样?阿含以后要经过方等,方等以后经过般若,般若以后才能入法华。对不对?你要次第修学。到了〈药草喻品〉说不是这么回事,那是对钝根人,法执特别重的。其实你阿含时随时可以回归法华,一心真如,你方等时也可以随时回归到法华,乃至于般若时可以回归到法华。就是你一个穷子在外面流浪,你回家以后扫厕所,你不一定要等到扫完厕所,其实你随时可以回家。不是说,不行,我一定要经过领知众物、掌管家业。那是钝根人!
其实,按照佛陀的本意,是希望我们理观事修一起修的,就是一方面内观真如,一方面外修三乘。比方说净土宗,我们内观真如、外顺弥陀。一方面我们知道我们的家在哪里,我们的这棵树的根直接达到大地,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们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但从因缘上,我们求生净土。所以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就是说,我们理观上是安住在法华,但是在因缘上我们可以修方等。那这两个怎么样?互含互摄。
其实理观跟事修是互相帮助的。我们上次讲到这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觉得这两句话会互相矛盾吗?我举个例子。一个镜子很多灰尘,虽然你一开始只看到灰尘,但是你这个灰尘不断地擦、擦、擦,擦到最后你看到什么?当然看到镜子。事修久了,一定会加强理观的。知道本来无一物,你也不可能执理废事。你知道镜子本来是干净,但是后来却脏了,你也是会去时时勤拂拭。所以,你扫厕所同时也可以回家,不是说一定要把厕所扫完、什么都做完才回家。就是说,你回家以后还是扫厕所;扫厕所还是回家。就这样子。
所以〈药草喻品〉就是说,不必等到事修圆满了再修理观,不要这样子。按照佛陀的意思就是,理观跟事修要同等操作而且是互相帮助的。一棵树受了雨水的滋润,它一方面在虚空中向上成长,一方面在地下它的树根向下蔓延,这才合乎诸法实相,本来这个权实二法是互相增上的。所以说,一棵树,它一方面向空中增长,一方面回归大地,这两个是同时的。这个就是〈药草喻品〉要说的。
壬三、颂合法 分二:癸一、颂合无差而差;癸二、颂合差而无差
我们看讲义,壬三的“颂合法”。前面是一个譬喻,这以下我们把这个譬喻合到法上的修学。这个地方分两段。
癸一、颂合无差而差 分三:子一、颂合能润;子二、颂合能生所生;子三、颂合能润所润
我们看癸一的“颂合无差而差”。无差而差就是即实而权,强调的是差别的权法。这个地方分成三段。
子一、颂合能润
先看第一段的“颂合能润”,能润的法雨。我们看经文。
佛亦如是 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 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 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 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
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 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诸天人众 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
这一段是合大云,大云普覆。大云指的是谁呢?“佛亦如是”,就是佛。佛陀的出世就好像空中的大云,佛陀的大悲心是普遍地去关注到一切的,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佛陀的出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佛陀出世,先恒顺众生的根机演说五乘的法门,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要会归到诸法实相,一心真如。这是佛陀的大悲、平等。
这以下讲到佛陀的功德殊胜。
“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佛陀除了大悲以外,还会用十种德号,佛陀是如来、应供……乃至于两足之尊。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让我们怎么样?令生皈依。这个很重要!佛陀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强调他的功德殊胜?因为你不对佛生起信心,你很难对法生起信心,这两个是有关系的。就是,佛陀是圆满的,所以我们才能够一心归命佛陀,我们才可以如法地修学。所以,佛陀先赞叹自己是两足尊、是如来,这个是先把他的功德给展现出来。
第三个是最重要的,开始以法摄受。以法摄受,蕅益大师说,作为一个功德圆满的佛陀,他在摄受众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四谛。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佛陀用苦谛,让我们知苦,产生出离心。“皆令离苦”,佛陀讲集谛。就是说,没有人喜欢痛苦,但是痛苦是谁造成的呢?是烦恼跟业力。你不喜欢来生痛苦,你尽量远离心中的烦恼和业力,因为你今天跟它在一起,你来生就会痛苦。所以,佛陀讲集谛,用集谛来远离痛苦的因。“得安隐乐”,佛陀讲各式各样的道法,四念处、五停心、忆佛念佛等等,以道让我们安定。最后讲到灭谛。
修学道法以后,当然现世得安稳,但来生,如果你善根不成熟,可能会先得世间的安稳。但是佛法的道法,我们讲过,每一个道法都会究竟涅槃,所以它会慢慢引导你,最后达到小乘涅槃跟大乘涅槃。所以“诸天人众”,应当“一心善听,皆应到此”,来顶礼无上尊贵圆满的佛陀。
这段经文,古德解释说,强调佛陀的出世是以法摄众。这个很重要!就是说,空中的云再怎么圆满,但是云不能滋润草木。你看过云可以去让草木生长吗?不可能。云一定要转化成雨水才能够让草木生长。就是说,佛陀虽然是法王,于法自在,但度化众生,他一定是用佛法来摄受你。这个人生天了,你看过哪一个人被佛陀摸一摸生天的吗?他生天是因为他内心当中的善根成熟,佛陀只是一个助缘。
所以这个地方古德解释说,佛陀只是让我们产生信心,真正的理解。一个人善根生起有三个条件:信解、观照、发愿。你对道理不理解,你没有善根。很多人说,我会念佛、拜佛,那你知道这个佛号是什么意思吗?你不理解。你不理解你是怎么样?你只有信仰!信仰叫做善念,你念佛没有善根。善根它要有增长力,就是说,你今天要比明天进步。这个树有根,不是花瓶。花瓶是没有根的,花放几天它就坏掉了。
就是说,善根的长成只有依法修学,佛陀不可能给你善根的。佛陀只能够让你得到信心,然后顶多显显神通、破障,但是佛陀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你引导到佛法修学。就是,作为一个云,云不能直接地滋润草木,对不起,它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云可以转化成雨水,雨水就可以滋润草木了。就是说,佛陀本身不能真正度化众生,但是佛陀可以说法,以法摄众,让你透过法的如理思惟产生信解、观照、发愿。所以这说明一件事情:佛陀有无量的慈悲、无量的功德,但是摄受众生必须透过佛法的力量。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法雨。
我为世尊 无能及者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 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前面讲到佛,这以下讲到法。佛是云,法就是雨。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当然这个法是佛说的,所以先讲佛陀,就是佛陀是一个九界所尊重的世尊。佛陀为什么出世呢?“安隐众生,故现于世。”这句话说得好!佛陀出世只有一个目的,先安稳众生。不管你什么善根,佛陀先契机,先用道法来安稳你。
为了安稳众生,佛陀先说甘露的净法。这个法门能够让你转凡成圣,有这个不死之药。这个法,它的本质是一味,一味就是它的中道的智慧;而且是一相,它是趋向于解脱涅槃之相。一味是讲因地,一相是讲果地。它的本质是一味一相,是中道实相,是趋向大般涅槃。
所以,佛法面对众生有两种情况:如果你的大乘善根已经准备好了,那佛陀就直接给你,“以一妙音,演畅斯义”,佛陀就用微妙的中道实相,比方说《华严经》来开显中道实相,直接让你走上大乘的菩提道,发菩提心,修六度。如果我们善根没有准备好,佛陀可能为我们讲净土法门,讲二乘的涅槃寂静乃至于讲人天乘,讲整个方便法门。目的:“常为大乘,而作因缘。”先以善巧方便摄受你,为以后做一个准备。
所以,法雨的施设有两个重点:一个叫做显露意,一个是秘密意。显露意就是说,佛陀表面上跟你讲念佛,让你求生净土,但是事实上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我们讲过,佛陀绝对不会只是叫你念佛而已,他一定要怎么样?一定有一个兼带的条件,叫做善根力;他一定有一个道前基础,他要你信解、发愿。
这个信解、发愿来念佛跟直接念佛,那是不同的概念。外道也念佛,我看到很多一贯道都在念佛,但是他心中这个佛号是空的,没有信根,没有愿力。根据佛法的传承,你在念佛的时候如果是有信根、观照、发愿,你这个佛号,从显露意,表面上让你到净土去,其实你所不知道的是,“常为大乘,而作因缘”。念佛只是让你往生那么简单?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经过无量劫,这个佛号会让你成佛的!只是这个佛号有它的秘密的力量,但我们不知道。当然你方法要正确。
就是说佛陀的法是怎么样?表面上先满足你。你喜欢人天快乐,我哪里都不想去,我来生就想做国王。没关系,佛法也可以摄受你,就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修五戒。你透过三皈依产生信解、观照、思惟业果以后,你这个五戒跟一般人修善业就不一样,它有它的显露的功德,有它的秘密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什么力量呢?“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这一点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作为雨水,表面上它让草木往上生长,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个草木在地下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已经慢慢地跟大地结合在一起了。这个就是“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http://www.jiankaitaiping.com/yt104422/416455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jiankaitaiping.com。剑开太平手机版阅读网址:www.jiankaitaiping.com
《法华经》在整个佛教的定位,就是引导一个生死凡夫怎么样正确地趋向佛道。在《法华经》当中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要成佛之前先要掌握成佛的根本。它是有一个根本的。什么叫成佛的根本呢?就是你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我们现在没有佛的功德,那没关系,但是我们先有佛的知见。就是说,我现在不能像我父亲这样子能够统理整个家业,但是我现在第一件事情,要先回家,必须受生于佛陀的家族。
那么,什么叫做受生于佛的家族,什么叫做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呢?你要在整个佛法当中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你怎么样修学权法;第二个,你怎么修学实法。这个权实二法你怎么去正确地操作?在操作当中,还有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你要先了解自己。
倓虚大师有一天在山中打坐。打完坐以后,走出茅蓬,看到外面的景观,他讲一个偈颂。他说:“眼观青山数十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这个偈颂我们简单说,就是从佛法的因缘观,一切法是唯心所现。青山也好,白云也好,都是一念心性所现的一个因缘的假相。那我们人生为什么不了解自己呢?因为我们喜欢向外攀缘。就像一个镜子,我们喜欢注意那个灰尘,而不会去注意那个镜子。向外攀缘的后果就是,我们这一辈子会清楚很多的事情,会明白很多很多,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会明白很多人,但是我们永远没办法了解自己。就是我们只看到了青山,我们只看到了白云,但是我们这辈子永远没办法了解自己,就是我们没有做一种观心的修学。
所以天台宗说,你不管修什么法门,就是要观心。现在的人为什么没办法成佛?他来到佛教,逮到什么法门就开始修。你给他一个佛号,他就念佛;你带他去拜忏,他就拜忏。他的心虽然不是心随境转,起码是心随法转,也是被法带着走,也是没有真正地安住。
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两种自己:
第一个,因缘中的自己。我们必须务实地面对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这个是必须要面对的。我们过去的经验当中,时至今日,我们累积了很多的善根,这个值得我们庆幸;但是我们人生经验当中也累积了很多的烦恼,这个也是我们要面对的。所以权法的操作就是,佛陀有这么多法门,拜忏、持戒,各式各样的法门,你要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法门,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去尝试。人生短暂,你很快就要面临死亡,所以你要找到一个契机的法门。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法门可以带动你的善根,它最快能够引发你的兴趣、好乐、精进;第二个,你要知道,你往生的时候面对的最大的烦恼障碍是什么。
所以,如果不了解自己,那你就是东修修、西修修,结果,所有法门修完以后,你的善根也没有增长,烦恼也没有调伏,你就是跟三宝结缘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了解因缘中的自己,你不知道你的定位在哪里。整个三草二木,你的位置在哪里你都不知道,所以你修法门就是全部都修。全部都修等于是全部都没有修,因为你不专。所以,佛陀不在了,已经没有人帮我们规划我们的法,我们必须要自己为自己开药。首先我们要不断地透过观心,知道我们的善根在哪里,我们的烦恼在哪里。这是第一个,了解因缘中的自己。
第二个,了解真如中的自己。当然这个更重要。就是,我们撇开我们的生命经验来说,先把这个放下,首先我们要观察:你从什么地方来?“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们没有轮回之前,在因缘没有和合之前,在没有生之前,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也是要知道的。如果你不知道,你就不能安住,你就不能站在跟诸佛同一个平台,就等于是你永远是一个流浪汉。
所以我们在修学当中要了解两种自己:第一个是因缘中的自己,第二个是真如中的自己。一个是权法的调伏跟引导,一个是实法的安住。
我们过去也曾经举一个例子,来知道权法实法的操作。说过去有一个猎人,他去打猎的时候抓到了一只刚出生不多久的老鹰。他把这只小老鹰带回来,刚好他们家的母鸡生了一窝小鸡,他就把这个小老鹰交给母鸡来带。那母鸡反正带很多小鸡,多带一只也不多。但是这只小老鹰长时间跟母鸡在一起,学习它的行为,受各式的色声香味触法的熏习。等到它长大以后,猎人希望它能够扮演老鹰的角色,帮他打猎,但它始终飞不起来。猎人就失望了,就把它带到悬崖上,把它放掉,自由落体。当然,当老鹰面临死亡威胁,快要落地的时候,它的本能出现了,展开翅膀,然后飞向天空。
这个猎人失去了这只老鹰,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他知道实而不知道权。他只知道这只老鹰本来是老鹰;他不知道这个老鹰经过母鸡的熏习,它已经有母鸡的习气了。只知鹰、不知鸡,这就是猎人犯的错误,执理废事。你只知道真如本性本来清净,但是你忽略了你在因缘当中所累积下来的、因缘造作的善根力跟烦恼力。如果这个猎人能够知道它本身是一个老鹰,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熏习,它有了鸡的习气,他能够多一点善巧、多一点耐性,权法妙、实法妙,他很快就能够恢复它老鹰的本性。
佛法也是这样。就是说,今天佛陀不在了,但是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法门都在!所以,我们现在的修法要比佛在世多一道功夫,就是了解自己,因为没有人可以为你开药了。了解因缘中的自己,了解真如中的自己,理观事修怎么来调配,这个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药草喻品〉。
辛二、重颂 分三:壬一、颂法说;壬二、颂立喻;壬三、颂合法
我们看讲义,辛二的“重颂”。
〈药草喻品〉主要是两大段:一个是长行,一个是重颂。重颂当中分成三段。
壬一、颂法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 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陀把前面的长行以偈颂再重新说一次,说:“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佛陀出世之前是怎么回事?第一个,“破有”。佛陀今天敢现出佛身来度化你,他一定是破除了一切有漏的生灭因果,包括分段生死,也包括了变易生死。这个是破恶。他还得要怎么样?他还要通达一切的权法实法,叫“法王”,就是他对权实二法要能够得大自在。所以,一个完全准备好的,一方面破有、一方面是成就法王的这么一个佛陀出现世间,他当然第一个面对的就是怎么度化众生。
我们看他采取的方法。“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佛陀说法不是把他自己的东西现出来,佛陀是看你的需求。佛陀向内是破有法王,向外是满足众生的需要,所以他必须根据众生的善根跟他的烦恼,开出不同的五乘的权法。所以这样的佛陀是怎么样?“如来尊重”,可尊可重。为什么?因为佛陀一方面智慧深远,佛陀自受用,通达诸法实相;一方面,他面对众生的时候,“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佛陀以大悲心务实地面对我们的因缘。这个人的善根是人天乘的,是二乘,还是菩萨乘,佛陀必须要从他的根机来开出五乘的方便。
为什么要方便呢?这以下很重要的观念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如果佛陀不考虑众生过去的因缘和他的善根,而直接地把中道实相的道理讲出来,说学佛只有一条路,就是以无所得的心广修六度,然后直接回向无上菩提。那么凡夫怎么可能无所得?凡夫要么追求人天快乐,要么追求涅槃寂静,他一定要得到一点东西,才愿意努力地去拜佛、去修行的。你一开始就讲这么高的境界,讲无住生心,什么都不能得到,那么大乘善根的人听到以后当然就信解了,这个东西好!但是,“无智疑悔,则为永失”。对我们一个凡夫,无量劫来在三界里面经常攀缘这、攀缘那的人,我们听到佛法无所得,我们觉得这个法太高了,要么就是疑,要么就是悔,甚至于毁谤,这样子就失去了他进步成长的机会了,甚至于堕落。“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所以佛陀必须怎么样呢?他必须要假借五乘的因缘,让他慢慢地进步,最后才“令得正见”,开显诸法实相。
这一段当然讲出两个重点,就是佛陀的法有两种:
一个是证法,他自己亲证的。他的证法是什么呢?就是“破有法王”。
佛陀出世之前就已经是圆满了,通达诸法实相。在经论上说,佛陀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佛陀的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种叫做“破有法王”。
但是,佛陀从中道实相一出来,他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佛陀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就是善巧方便,因为他面对的不是自己,他面对的是有情众生。面对有情众生的时候他必须怎么样呢?他必须有一点耐性,“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因为要保护众生的善根,他要尊重众生的过去的因缘,免得让众生疑悔跟毁谤。这个就是大悲善巧。所以佛陀有实法的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也有权法的先满足众生的需要,让你慢慢进步。佛陀的这两套法门,一个是证法,一个是教法。
壬二、颂立喻 分二:癸一、颂无差而差;癸二、颂差而无差
我们看下一段,立喻。刚才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把这个观念做一个详细的说明。看壬二的立一个譬喻,分两段。
癸一、颂无差而差
先看第一段。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 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 令众悦豫
日光揜蔽 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 如可承揽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这以下先讲第一大段。譬喻先讲云跟雨,云雨遍覆平等。
先看云。“譬如大云,起于世间。”说这个空中首先出现了一片云,云给我们一种清凉的感觉。这个云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遍覆一切。”这个云非常广大,它把地上的草木全部地覆盖,表示佛陀的大悲心是照顾到利根人,也照顾到钝根人。讲一句实际的话就是,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佛陀平等心是没有差别的,就是所有的都把它覆盖。
这片云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慧云含润”。这云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法水,有权法、实法。这个云不是让你清凉而已,它是有法水,智慧的法水。第二个,“电光晃曜”。这个云它要配合着打雷,这个“电光晃曜”是比喻佛陀现出神通。慧云当然就是为了说法,但除了说法以外,众生如果有障碍,佛陀是显现神通、放大光明。你看佛陀的八相成道,每一相,从出生到出家转法 轮,都是放大光明,都现神通的。第三个,“雷声远震,令众悦豫”。佛陀说法的时候,他有四无碍辩,能够打动你的心。他知道怎么讲你才会欢喜、生善、破恶、入理。所以,佛陀这个云有智慧、有神通、有各式各样的善巧方便。
总而言之,这个云能够怎么样呢?“日光揜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云能够遮蔽日光,就好像佛陀的智慧能够遮蔽外道跟凡夫的邪见(这个日光是邪见),能够使令地上的草木得到清凉。就是说,众生有烦恼,他能够得到一定的调伏。“叆叇垂布”,叆叇就是这个云非常的兴盛浓密。那么这个云浓密到什么程度?它会慢慢从空中垂下来,感觉到你好像可以去得到。所以说,佛陀的威仪有他亲切的一面,也有他深不可测的一面。你感觉到好像你可以得到,但是你又觉得深不可测。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当佛陀说法的时候,他的法雨是平等的,而且“四方俱下”。这个四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法雨是互含互摄的。我们前面讲〈信解品〉的时候的法是个别的,这个阿含四谛、方等、般若,每一个法都有它的特色,讲次第,次第的别五时。到了〈药草喻品〉的这个法,就是阿含里面有方等般若、有法华,就每一个时都互含互摄。众生是什么根机,就各取所需,是这样子的。所以它这个法是互含互摄的。“四方俱下,流澍无量”,使令所有的土地,不管是高的、低的,光明照得到的或阴暗的土地,通通得到法雨的普润。
这个地方表示,作为一个空中的云,作为一个空中的雨水,它是平等的。佛陀出世,他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过去造恶、造善(云也是一样),都是平等的。
那么这个平等的云跟雨,为什么众生受益不同呢?以下就讲出草木受润有别。我们看下一段。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 甘蔗葡萄
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这讲到,当雨水从空而降的时候,它遇到不同的草木。
这个草木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有“山川险谷”。过去每一个人的业力所得到的五蕴,他有他的色身,他有他的感受,特别是他有他的思想。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这个思想里面包含了每一个人心中的愿望。有些人想要得到快乐,有些人想要得到涅槃寂静,有些人想要往生西方,这个五蕴身心各有各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深邃所生”。那么在整个五蕴的深处含藏了每一个人的根机跟烦恼,就好像是“卉木药草,大小诸树”。就是说,不同的五蕴酝酿出不同的善根跟烦恼。就好像说,你生长在东边的土壤,你生长出东边的药草;你生长在西边,你是得到夕阳的照顾,得到西边的药草。所以人生,我们不能够忽略我们过去的生命经验,这是事实。雨水也照顾到这个问题。
所以造成了这种“卉木药草,大小诸树”。这一段是讲三乘的根性。就是不同的山川险谷,不同的幽邃,造成了三乘的根性。
或者说是“百谷苗稼”,这个是人天种性,人天种性就是五谷杂粮,就是提供我们基本饮食。“甘蔗葡萄”,这个就是更殊胜了,特别的甜美。这表示人天种性。
总而言之,不管是药草,不管是百谷,不管是甘蔗葡萄,都得到一个法雨的滋润,而每一个人都各取所需,得到满足。所以,作为法雨是“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同一个云所出,同一个云下的同一味的雨,但是众生的草木的、丛林的五乘根性,每一个人随顺个人心中的希望各自受润,这样差别就出来了,因为每一个人的根性不同、烦恼不同。就是说,反正作为雨水是没有意见的,它就掉下来,你吸收多少就算你的;吸收不了,这个雨水就自然地流掉了,它也不强迫你。
我们看下一段。
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
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
所以,所有的三草二木,这种上中下根,每一个人面对雨水的时候是各取所需。你的根有多大,你的茎、枝叶、华果能够吸收多少水,你就要你的水;得到这个水以后就各自生长自己的根茎枝叶乃至于华果光色。总而言之,在同一片的法雨滋润之下,每一个人得到自己的光泽跟枝叶华果的殊胜。
这段经文主要讲到佛法的包容性。就是说,每一个人学佛,为什么那么多差别呢?你现在把佛教徒里面只要学佛超过十年以上的找出来,你问一百个人说,你认为学佛是什么?每一个人讲的都不一样。有的说,学佛很简单,所谓佛法,就是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他学了十年,他的认知就是这样。也没错,这也是佛说的。就是说,他不管学什么经典,他学到最后的总结就是:我得到了这个法,不管你下多少雨,我要的是这一块,就是人天的业果。你再问另外一个人,什么是佛法真实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法就是要我们看破、放下,追求空性的寂静。这个人二乘种性。就是说,这个人,你带他去拜忏也好,打佛七也好,打到最后他的结论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他是树,他只能够吸收他树相应的水,你讲什么都没关系。当然,你问大乘的种性说,什么是佛法真实义?他会告诉你,佛法就是要空有无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方面安住无所得的空性,一方面发菩提心、广修六度。大乘种性!
所以,你学得好不好,这不是佛法的问题。就是说,一片的雨水是普遍的。你看过雨水有不同的滋味吗?不可能。东边的雨水跟西边的雨水同一个滋味。但众生怎么样?各取所需。就是说,佛法是只要你肯学,都有你要学的东西。它不会说你这个人善根太差了,档次不够。没有。佛法是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只要愿意学,都有你可以学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大藏经有一百部。你看其他宗教可能就一部而已,就没了。因为佛法的包容性太强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说法。他隔壁附近有一个小国,这个小国的国王叫普达王。这个普达王虽然年纪很轻,但是用慈悲来治国,所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有一天普达王就带了文武百官到他自己的国家(其实古代的印度一个国家就等于一个小城)去城中巡视。用车子带着文武百官,突然间到了一棵大树下面,普达王就觉得有感而发,就说我们在这边休息一下。普达王看着这棵大树就掉下眼泪。旁边的大臣说,国王,你为什么看到这棵树而如此悲伤?这普达王说,你们知道先王过去有一个童子,叫做持盖童子(就是先王一出行,旁边有一个人拿一个宝盖的),给先王遮蔽太阳的那个持盖童子吗?老一代就说,我知道,那个持盖童子跟先王因缘很好,先王到哪里都带着他。然后文武百官说,您问这个干什么呢?普达王就默然不语。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有一个比丘就从这个大树前经过,这比丘是个阿罗汉。普达王就请这个比丘开示,为什么我看到这棵树会想到先王的童子呢?事实上我没有见过他,为什么想到先王的童子我会如此的悲痛呢?阿罗汉就入定给他观察。他说,你前生就是那个持盖的童子。过去你跟先王经常在一起,先王一旦出巡,他一定会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所以你跟这棵大树就结下一个很深的因缘,所以你现在看到这棵树触景生情。他就问这个阿罗汉说,那我为什么会投胎做先王的儿子呢?这个阿罗汉说,我没办法回答这么深的道理。那这样子好了,我把佛陀请过来。
这阿罗汉就用神通力飞到舍卫国,跟佛陀如是如是报告。佛陀也用神通力,带着几个阿罗汉来到这个普达王的国度。那么普达王就请佛陀开示。佛陀说,你前生就是先王旁边的一个持盖童子,你做了两件很重要的善事:第一个,先王受八关斋戒的时候,到寺庙的时候,你一定陪同在旁边,你也一起跟先王受八关斋戒;第二个,你慈心修善,你私底下经常用慈悲心修习很多的善法。所以你后来在年纪轻轻死掉以后,就投生为先王的这个儿子,最后继承王位。普达王一听大欢喜,知道过去的善根、过去的因缘,所以就跟佛陀恭敬地皈依,就拜下去。拜下去,佛陀放大光明,跟他讲四谛法:“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讲四谛,讲了三遍。普达王当下证得初果,证得我空的真如。
就是说,作为佛陀,他心里面没有意见的,他会顺着你过去的因缘来为你说法。这就是所谓的法雨。就是说,雨水碰到的是一个草,它会顺着草的因缘让它生长;它遇到的是一棵树,就让树生长。它透过各式各样的方便力,让三草二木随其所分各得生长。这个就是佛陀跟法雨的一种包容性。
癸二、颂差而无差
从差别的包容,我们会归到佛法的平等性,就是实法的问题了。我们看经文。
如其体相 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 而各滋茂
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可能只看到因缘果报。就是说,普达王因为思惟四谛法,这个法进入他内心的时候产生了“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他过去生的这种善根力带动了他涅槃寂静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后来证得初果了。我们凡夫就看到因缘观。
但是你忽略了下面的那一句话,“所润是一,而各滋茂”。表面上每一
个树各自茂盛,诸位!我们看一棵树好了。这一棵树你经常浇水,你看到这一棵树慢慢长大,最后产生了水果。那是你看得到的因缘果报。但是你知道,这棵树下面的根也不断地在蔓延,它也不断地向大地延伸,让它更加稳定。所以我们只知大地上面的三草二木,各自生长。就是说,今天普达王修学四谛法证得初果,那是一个差别相;但是你知道,他初果对真如产生的熏习力,让他更靠近真如了。这个就是我们不能理解的。
我们看附表十五来做一个总结,就是什么叫无差而差、差而无差。
附表十五,药草喻合五时说法。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顿教,华严时
渐教,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
法华时,一佛乘
佛陀说法,他是两个方法:第一个是直接的。就是说如果你准备好了,像六祖大师,他准备好了,所以佛陀就不用跟他讲一些枝枝叶叶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你准备好了,佛陀就把他自己亲证的证法全盘地告诉你,讲到一佛乘的因果,你应该怎么样以无所得心发菩提心,广修六度。六度的因缘果报,就是华严时。所以有人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的富贵,这种各式各样的功德,布施有布施的功德庄严,忍辱乃至于般若度。华严时等于是佛陀不再为实施权了,直接进入实法。这种是利根人,这种是少之又少。
我们大部分都是要怎么样?先有个过程,所以有渐教。什么过程呢?有三个过程。比方说,有些人说,我这个菩萨道三大阿僧祇劫,太辛苦了,在三界里面不断地轮回,这个风险太高了。我应该要怎么样呢?先到涅槃寂静去。佛陀讲阿含时,讲四圣谛,证得我空,先到涅槃休息。可以。
或者,有些人可以先从方等。其实方等就是菩萨的功德,虽然不像佛的功德,不像《华严经》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但它也是一种功德。
其实方等时是什么?我们的净土宗是判作方等时。诸位!你记得,只要讲有相的功德,而它的境界达不到华严的境界,全部入方等时。因为阿含时讲我空,般若时讲 法空。只要是有相行,比方说净土宗,比方说有些六度,但是这个六度还没有达到波罗蜜的境界,没有到《华严经》的这种事事无碍,“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种有所得的功德,全部判作方等时。所以方等时范围非常广,只要是有相的都是方等时。
好,那你现在不能无所得,那佛陀用六度的功德来摄受你。
般若时,般若时就讲 法空,讲无生,一切法无生,讲生死涅槃等空华,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
那么,按照我们过去的〈信解品〉的规划,你一旦落入渐教,你一定是怎么样?阿含以后要经过方等,方等以后经过般若,般若以后才能入法华。对不对?你要次第修学。到了〈药草喻品〉说不是这么回事,那是对钝根人,法执特别重的。其实你阿含时随时可以回归法华,一心真如,你方等时也可以随时回归到法华,乃至于般若时可以回归到法华。就是你一个穷子在外面流浪,你回家以后扫厕所,你不一定要等到扫完厕所,其实你随时可以回家。不是说,不行,我一定要经过领知众物、掌管家业。那是钝根人!
其实,按照佛陀的本意,是希望我们理观事修一起修的,就是一方面内观真如,一方面外修三乘。比方说净土宗,我们内观真如、外顺弥陀。一方面我们知道我们的家在哪里,我们的这棵树的根直接达到大地,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们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但从因缘上,我们求生净土。所以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就是说,我们理观上是安住在法华,但是在因缘上我们可以修方等。那这两个怎么样?互含互摄。
其实理观跟事修是互相帮助的。我们上次讲到这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觉得这两句话会互相矛盾吗?我举个例子。一个镜子很多灰尘,虽然你一开始只看到灰尘,但是你这个灰尘不断地擦、擦、擦,擦到最后你看到什么?当然看到镜子。事修久了,一定会加强理观的。知道本来无一物,你也不可能执理废事。你知道镜子本来是干净,但是后来却脏了,你也是会去时时勤拂拭。所以,你扫厕所同时也可以回家,不是说一定要把厕所扫完、什么都做完才回家。就是说,你回家以后还是扫厕所;扫厕所还是回家。就这样子。
所以〈药草喻品〉就是说,不必等到事修圆满了再修理观,不要这样子。按照佛陀的意思就是,理观跟事修要同等操作而且是互相帮助的。一棵树受了雨水的滋润,它一方面在虚空中向上成长,一方面在地下它的树根向下蔓延,这才合乎诸法实相,本来这个权实二法是互相增上的。所以说,一棵树,它一方面向空中增长,一方面回归大地,这两个是同时的。这个就是〈药草喻品〉要说的。
壬三、颂合法 分二:癸一、颂合无差而差;癸二、颂合差而无差
我们看讲义,壬三的“颂合法”。前面是一个譬喻,这以下我们把这个譬喻合到法上的修学。这个地方分两段。
癸一、颂合无差而差 分三:子一、颂合能润;子二、颂合能生所生;子三、颂合能润所润
我们看癸一的“颂合无差而差”。无差而差就是即实而权,强调的是差别的权法。这个地方分成三段。
子一、颂合能润
先看第一段的“颂合能润”,能润的法雨。我们看经文。
佛亦如是 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 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 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 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
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 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诸天人众 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
这一段是合大云,大云普覆。大云指的是谁呢?“佛亦如是”,就是佛。佛陀的出世就好像空中的大云,佛陀的大悲心是普遍地去关注到一切的,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佛陀的出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佛陀出世,先恒顺众生的根机演说五乘的法门,其实他真正的目的是要会归到诸法实相,一心真如。这是佛陀的大悲、平等。
这以下讲到佛陀的功德殊胜。
“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佛陀除了大悲以外,还会用十种德号,佛陀是如来、应供……乃至于两足之尊。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让我们怎么样?令生皈依。这个很重要!佛陀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强调他的功德殊胜?因为你不对佛生起信心,你很难对法生起信心,这两个是有关系的。就是,佛陀是圆满的,所以我们才能够一心归命佛陀,我们才可以如法地修学。所以,佛陀先赞叹自己是两足尊、是如来,这个是先把他的功德给展现出来。
第三个是最重要的,开始以法摄受。以法摄受,蕅益大师说,作为一个功德圆满的佛陀,他在摄受众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四谛。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佛陀用苦谛,让我们知苦,产生出离心。“皆令离苦”,佛陀讲集谛。就是说,没有人喜欢痛苦,但是痛苦是谁造成的呢?是烦恼跟业力。你不喜欢来生痛苦,你尽量远离心中的烦恼和业力,因为你今天跟它在一起,你来生就会痛苦。所以,佛陀讲集谛,用集谛来远离痛苦的因。“得安隐乐”,佛陀讲各式各样的道法,四念处、五停心、忆佛念佛等等,以道让我们安定。最后讲到灭谛。
修学道法以后,当然现世得安稳,但来生,如果你善根不成熟,可能会先得世间的安稳。但是佛法的道法,我们讲过,每一个道法都会究竟涅槃,所以它会慢慢引导你,最后达到小乘涅槃跟大乘涅槃。所以“诸天人众”,应当“一心善听,皆应到此”,来顶礼无上尊贵圆满的佛陀。
这段经文,古德解释说,强调佛陀的出世是以法摄众。这个很重要!就是说,空中的云再怎么圆满,但是云不能滋润草木。你看过云可以去让草木生长吗?不可能。云一定要转化成雨水才能够让草木生长。就是说,佛陀虽然是法王,于法自在,但度化众生,他一定是用佛法来摄受你。这个人生天了,你看过哪一个人被佛陀摸一摸生天的吗?他生天是因为他内心当中的善根成熟,佛陀只是一个助缘。
所以这个地方古德解释说,佛陀只是让我们产生信心,真正的理解。一个人善根生起有三个条件:信解、观照、发愿。你对道理不理解,你没有善根。很多人说,我会念佛、拜佛,那你知道这个佛号是什么意思吗?你不理解。你不理解你是怎么样?你只有信仰!信仰叫做善念,你念佛没有善根。善根它要有增长力,就是说,你今天要比明天进步。这个树有根,不是花瓶。花瓶是没有根的,花放几天它就坏掉了。
就是说,善根的长成只有依法修学,佛陀不可能给你善根的。佛陀只能够让你得到信心,然后顶多显显神通、破障,但是佛陀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你引导到佛法修学。就是,作为一个云,云不能直接地滋润草木,对不起,它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云可以转化成雨水,雨水就可以滋润草木了。就是说,佛陀本身不能真正度化众生,但是佛陀可以说法,以法摄众,让你透过法的如理思惟产生信解、观照、发愿。所以这说明一件事情:佛陀有无量的慈悲、无量的功德,但是摄受众生必须透过佛法的力量。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法雨。
我为世尊 无能及者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 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前面讲到佛,这以下讲到法。佛是云,法就是雨。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当然这个法是佛说的,所以先讲佛陀,就是佛陀是一个九界所尊重的世尊。佛陀为什么出世呢?“安隐众生,故现于世。”这句话说得好!佛陀出世只有一个目的,先安稳众生。不管你什么善根,佛陀先契机,先用道法来安稳你。
为了安稳众生,佛陀先说甘露的净法。这个法门能够让你转凡成圣,有这个不死之药。这个法,它的本质是一味,一味就是它的中道的智慧;而且是一相,它是趋向于解脱涅槃之相。一味是讲因地,一相是讲果地。它的本质是一味一相,是中道实相,是趋向大般涅槃。
所以,佛法面对众生有两种情况:如果你的大乘善根已经准备好了,那佛陀就直接给你,“以一妙音,演畅斯义”,佛陀就用微妙的中道实相,比方说《华严经》来开显中道实相,直接让你走上大乘的菩提道,发菩提心,修六度。如果我们善根没有准备好,佛陀可能为我们讲净土法门,讲二乘的涅槃寂静乃至于讲人天乘,讲整个方便法门。目的:“常为大乘,而作因缘。”先以善巧方便摄受你,为以后做一个准备。
所以,法雨的施设有两个重点:一个叫做显露意,一个是秘密意。显露意就是说,佛陀表面上跟你讲念佛,让你求生净土,但是事实上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我们讲过,佛陀绝对不会只是叫你念佛而已,他一定要怎么样?一定有一个兼带的条件,叫做善根力;他一定有一个道前基础,他要你信解、发愿。
这个信解、发愿来念佛跟直接念佛,那是不同的概念。外道也念佛,我看到很多一贯道都在念佛,但是他心中这个佛号是空的,没有信根,没有愿力。根据佛法的传承,你在念佛的时候如果是有信根、观照、发愿,你这个佛号,从显露意,表面上让你到净土去,其实你所不知道的是,“常为大乘,而作因缘”。念佛只是让你往生那么简单?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经过无量劫,这个佛号会让你成佛的!只是这个佛号有它的秘密的力量,但我们不知道。当然你方法要正确。
就是说佛陀的法是怎么样?表面上先满足你。你喜欢人天快乐,我哪里都不想去,我来生就想做国王。没关系,佛法也可以摄受你,就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修五戒。你透过三皈依产生信解、观照、思惟业果以后,你这个五戒跟一般人修善业就不一样,它有它的显露的功德,有它的秘密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什么力量呢?“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这一点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作为雨水,表面上它让草木往上生长,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个草木在地下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已经慢慢地跟大地结合在一起了。这个就是“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http://www.jiankaitaiping.com/yt104422/416455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jiankaitaiping.com。剑开太平手机版阅读网址:www.jiankaitaip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