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王莽篡汉(二合一)
王翦等人离去后,李念、蒙恬还留了下来,见始皇把自己和蒙恬留下,李念猜测始皇可能是又想听后世之事了。
也是,距他上次讲说西汉之事已过了一段时日,且今日正好把他和蒙恬都凑齐了。
最近都忙,四人组也不是随时都有空能凑到一起。
始皇身为皇帝,要忙着处理各种政务;蒙毅要保护始皇安危,有时还得给始皇跑腿,执行一些机密任务;
蒙恬去了海军学堂读书;李念更是四人组中最忙的人,不仅要对大秦诸多政策进行参谋,指导各种技术问题,还要抄后世资料……
如果没有始皇刻意召集,四人很难有空凑到一块。
果不其然,只听始皇道:“你上次讲说到那王莽篡汉,那王莽何许人也,其有何德,竟能篡汉?”
李念整理了下思绪,才道:“回陛下,王莽之所以能篡汉,主要原因是西汉在那时日渐衰颓,本身出了严重的问题,次要才是王莽的出身等因素。即使没有王莽,西汉也会灭亡!”
“说来,东汉能重新续上汉统,再以‘汉’之名延续近两百年国祚,王莽在其中还有‘功劳’,倘若真让西汉自行灭亡,或许便不会再有东汉一朝,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朝。”
始皇转念便想明白了李念话中之意,道:“是因王莽虽篡汉,但也将西汉积累的病症给解决了?”
李念点了点头,但他的回答却是:“准确说王莽并没有解决那些问题,只是由于他篡汉,把西汉的问题一并接了过来。”
“就好像有一块烙铁,这烙铁本是西汉造出,是天下民众对西汉的怨恨不满而成,早晚要将西汉给烫死。”
“可眼看西汉要被烫死时,却被王莽一把抢过,主动拿到了手里,天下民众原本对西汉的各种怨恨不满一下就转移到了王莽和他的新朝身上,且由于王莽出台的政令,反倒让民众怀念起了西汉。”
“最后的结果便是,王莽和他的新朝烟消云散,西汉留下的诸多问题也随之缓和,可债却实实在在记在了王莽头上,光武帝刘秀高高兴兴建立了东汉。”
听到李念的话,始皇三人神色古怪,这王莽感情也是个冤种,他篡汉捞到的好处没多少,反倒替西汉背了锅,为东汉铺了路,大好处全给刘季那厮的子孙得了。
蒙恬好奇道:“西汉留下的问题为何能缓和?”
李念看了眼蒙恬,道:“有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有人才有,解决不了问题,但如果能把人解决,问题自然也就随之而解。”
“王莽新朝灭亡,东汉建立这个过程中,死了很多很多的人,在这么多人死后,原本在西汉时累积的诸多问题也就没了。”
蒙恬听后一怔,居然是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但那是一个王朝走到末路时积累的问题,死的人只怕极多。
回答了蒙恬的问题后,李念继续讲道:“在西汉的诸多问题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当属‘土地兼并’。”
“这也是后世许多王朝灭亡,难以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主要原因。”
听到“土地兼并”在后世许多王朝都存在,还是导致他们灭亡的主要原因,始皇三人都认真起来。
后世之史,可为鉴也!
“土地兼并问题,通常可理解为天下之地有数,而人口却随时间不断增多。”
“一个王朝在初建时,人地关系常常是人少地多。”
“此时,天下的地多,种地的人却不足,大家有足够甚至富裕的土地耕种,彼此间可以和谐共处。”
“因此这段时间往往是一个王朝的上升期,地多而人不足,能容得下更多人口,而随人口增加,能耕种产出更多的粮食,王朝的国力也正好随之上升。”
“但地有限,人口增长却一直不停,人地关系便会逐渐从人少地多转变为人多地少,尤其有人还会夺取其他人的土地,像王公贵族会想方设法侵占百姓手里的地,导致人地关系越发紧张。”
“正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天下间最多的人就是底层百姓,当他们没了土地或者他们拥有的土地无法产出足够他们活下去的粮食时,会发生什么?”
“如果在这时再遇到天灾,遇到朝廷严苛的政令,又会怎样?”
始皇三人没回答,但能想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都活不下去了,还有啥可畏惧的,不如反了他娘的,打死那些王公贵族,抢了他们的土地和粮食。
李念也没等三人回答这问题,继续道:“他们唯一的出路便是揭竿而起,他们活不了,那就让那些王公贵族也活不了,掀起动乱让王朝也为他们陪葬!”
“等战乱结束,许多人在乱世中死去,人地关系缓和,一个新的王朝又进到这个轮回往复之中。”
“陛下的大秦虽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正因是第一个,许多方面并不成熟,因此未能走到一个王朝该有的末路。”
“所以,西汉才是第一个走完历史周期律的王朝!”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加之天灾不断,吏治腐败,皇权衰落,外戚势力日渐强大,若没人能改变这种情况,西汉必亡,而身在那个时代的人,又几乎不可能改变。”
“这对西汉本是一个死局,但王莽将这死局接了过去!”
始皇问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王朝灭亡是因这人地关系、历史周期律,那与儒家有何关系?”
李念道:“回陛下,因为后世之儒学会妨害缓解人地关系、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
“人地关系紧张,从内来说是主要是土地分配不均衡,百姓者地少,王公豪强者地多,及土地种出的粮食不足。”
“因而想要解决,可采用合理分配土地,提升粮食产量之法。”
“后者也正是清朝能有那‘康乾盛世’的重要原因,清有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使得清朝人口达到了万万人。那根本不是满清君主英明能干,是作物产量比其他朝代大大提高!”
“而提升土地产量之法不仅有找来高产作物,还有发展科学技术,借由更先进的技术来提高作物产量,像以科技改良作物、造出更先进的农具、制出能极大提升产量的肥料等。”
“这些是从内解决之法,而从外的解决之法:华夏之地有限,可华夏之外却还有广袤的土地,华夏内人地关系紧张,华夏外却不是。”
始皇听到这,已经明白了李念的意思。
只听李念接着道:“但后世儒学却很难支持这些解决之法,他们既很难想着向外,也很难允许新的技术兴起。”
“在明朝时,曾有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七下西洋,比西洋人更早进行远洋航行,可其带回的海图却被儒家出身的文臣藏匿,最终丢失。”
“虽然其中有其等认为大明再进行远航劳民伤财之故,但其等也的确阻碍了大明远洋发展,不肯去看外界之地,也不知外界变化,始终囿于己方天地,自诩天朝上国,让华夏慢慢被西方赶上并超过。”
李念将话题转回到王莽篡汉和东汉上:“说来,王莽篡汉能成,和儒家也有一定关系。”
“王莽者,西汉外戚也,王莽的姑姑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刘奭也就是汉宣帝刘询之子,被刘询评价为‘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那位。”
“因为姑姑是皇后,王莽自然而然成为了西汉外戚。”
“当然,在最初时,王家人多,王莽在其中算不得特别突出,但人与人最怕比较,只要和其他同辈表现得不同,肯定能吸引来注意。”
“王家是当时的外戚世家,家大业大,十分显贵,因而族中之人生活也较奢靡,多声色犬马者。”
“可王莽不一样,他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勤劳好学,孝敬母亲,还礼贤下士……”
“在一群声色犬马的王家子弟中属于鹤立鸡群,一枝独秀,想不被人注意都难,而且他不是短时间这么做,是长时间如此。遂被人们视为道德榜样,由此声名远播,认为他是一个道德完人!”
“即在道德方面完美之人,而汉元帝刘奭极为崇信儒学,儒家也是在那时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势力不俗,而儒家的情况,陛下也知晓,其等极为推崇道德。”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都不用李念多讲,始皇也猜到了后续,像王莽这么一个道德完人,那能不被儒家给捧起来,立为典范?
偏偏儒家还因为刘奭崇信儒学而势大,那王莽一旦踏入仕途,还不得飞起来?
更且,王莽的姑姑还是刘奭的皇后,这下光环都套满了,王莽不飞,都没天理。
“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入朝为官后,迅速得到拔升,但这时他没有表露他的野心,反而认真做事,继续他的道德完人之路,在他儿子犯事时,也大公无私,甚至亲手办理。”
“这让王莽在人们眼里的道德完人形象更为深入,将之与古之圣人相比,大唐有位大诗人还有诗句留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但,那时西汉虽日渐衰弱,却仍有余力,王莽也一直隐藏着他的野心,直到他掌握了朝中大权,才开始铲除政敌,开始他的篡汉之路,即使在这时,王莽依旧有很好的名声。”
蒙恬诧异道:“为何他还有好名声,那些人便看不出王莽野心,他所做事中便没有恶事?”
李念道:“因为他瞒得很好,让人们不知道他做过的恶事,且其会以‘大义灭亲,公而忘私’掩盖某些事,人们反倒认为王莽真不愧是道德典范。”
“并且,王莽同儒家关系极好,其对儒学极其友善,极受儒生拥戴,正是在儒生宣扬下,王莽才被世人视若圣人。”
“实则只要看王莽做的某些事,便能知晓其图谋不轨,如将汉平帝之母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将女儿立为汉平帝皇后,以及在汉平帝去世后,为更好掌握朝中大权,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立两岁的皇帝,这种操作很正常,方便他好继续掌权,及之后篡汉……
等等,皇太子,立的不是皇帝?
蒙恬以为可能是李念说错了,确认道:“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李念点头笑道:“为方便掌控朝政,王莽确实立的是皇太子,但他许诺在刘婴长大成人后,会还政给刘婴,自己告老还乡。”
这就是鬼话了,谁听谁傻,如果王莽真能做到此事,必定会在史书上被大赞特赞,被后世君王视为忠臣之楷模,武侯可能都得靠边站。
站在大家面前的是千古道德之完人,忠臣之楷模,堪比古之圣贤者——王莽是也!
李念又道:“大权在握的王莽,虽未称帝,却已被人们视为皇帝,因刘婴年幼,其代理朝政,称其为‘假皇帝’、‘摄皇帝’。”
“王莽至此已经完成了篡汉前的一切积累!”
“于是,在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王莽逼迫其姑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四岁的刘婴禅让称帝,改‘汉’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定年号为‘始建国’。”
蒙恬又问道:“那西汉皇室和群臣中便没人出来反对?”
王莽都要篡位了,西汉皇室应该有些反应吧,那些大臣中应该也有忠臣站出来吧?
都到这种时候,不可能所有人都被蒙蔽!
“西汉皇室自然不甘心被王莽篡位,进行过反对,可惜他们的反抗皆被王莽镇压。至于大臣……”
李念语气古怪道:“很多臣民其实是盼着王莽篡位的,因为王莽的名声太好了,很多人都认为在伟大的道德完人王莽带领下,他们一定能走出西汉的困境,迎来盛世。”
“其中支持王莽篡汉,取代刘氏的便有儒家!”
“那时的西汉天灾繁多,而儒家发展出了一种思想,将天灾和君王联系在一起,即天灾会发生是上天看到人间君王失德,所以降下。”
这让始皇帝眉头微微一挑,现在因为李念,他不会将这学说当回事,可如果是以前,他还真不敢说自己不会受这学说蒙骗。
始皇自然能看出儒家发展这种学说是为限制君王之权,可这也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
儒家确实要限制其发展,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儒生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君王失德,上天才降下天灾,那我们选出一位道德完美的人作为君王,上天不就不会再降下灾祸了?”
“正巧,王莽就是这位道德完人!”
“儒生虽讲忠君,但更信奉他们的学说理念,他们认为刘氏皇族已失德走到了末路,为天下计、为苍生计,当禅位于王莽!”
“因而他们不仅没反对,还在那时颇为支持!”
“王莽能得儒生们支持还有一原因,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要在新朝施行的政令符合儒生。”
“王莽在后世被戏称为穿越者,也有其在新朝所行的那些新政之因。”
说到这儿,李念解释道:“‘穿越者’便是如臣一般之人,从后世或其他时空而来,到往不属于自己的时空。”
http://www.jiankaitaiping.com/yt104829/417941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jiankaitaiping.com。剑开太平手机版阅读网址:www.jiankaitaiping.com
也是,距他上次讲说西汉之事已过了一段时日,且今日正好把他和蒙恬都凑齐了。
最近都忙,四人组也不是随时都有空能凑到一起。
始皇身为皇帝,要忙着处理各种政务;蒙毅要保护始皇安危,有时还得给始皇跑腿,执行一些机密任务;
蒙恬去了海军学堂读书;李念更是四人组中最忙的人,不仅要对大秦诸多政策进行参谋,指导各种技术问题,还要抄后世资料……
如果没有始皇刻意召集,四人很难有空凑到一块。
果不其然,只听始皇道:“你上次讲说到那王莽篡汉,那王莽何许人也,其有何德,竟能篡汉?”
李念整理了下思绪,才道:“回陛下,王莽之所以能篡汉,主要原因是西汉在那时日渐衰颓,本身出了严重的问题,次要才是王莽的出身等因素。即使没有王莽,西汉也会灭亡!”
“说来,东汉能重新续上汉统,再以‘汉’之名延续近两百年国祚,王莽在其中还有‘功劳’,倘若真让西汉自行灭亡,或许便不会再有东汉一朝,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朝。”
始皇转念便想明白了李念话中之意,道:“是因王莽虽篡汉,但也将西汉积累的病症给解决了?”
李念点了点头,但他的回答却是:“准确说王莽并没有解决那些问题,只是由于他篡汉,把西汉的问题一并接了过来。”
“就好像有一块烙铁,这烙铁本是西汉造出,是天下民众对西汉的怨恨不满而成,早晚要将西汉给烫死。”
“可眼看西汉要被烫死时,却被王莽一把抢过,主动拿到了手里,天下民众原本对西汉的各种怨恨不满一下就转移到了王莽和他的新朝身上,且由于王莽出台的政令,反倒让民众怀念起了西汉。”
“最后的结果便是,王莽和他的新朝烟消云散,西汉留下的诸多问题也随之缓和,可债却实实在在记在了王莽头上,光武帝刘秀高高兴兴建立了东汉。”
听到李念的话,始皇三人神色古怪,这王莽感情也是个冤种,他篡汉捞到的好处没多少,反倒替西汉背了锅,为东汉铺了路,大好处全给刘季那厮的子孙得了。
蒙恬好奇道:“西汉留下的问题为何能缓和?”
李念看了眼蒙恬,道:“有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有人才有,解决不了问题,但如果能把人解决,问题自然也就随之而解。”
“王莽新朝灭亡,东汉建立这个过程中,死了很多很多的人,在这么多人死后,原本在西汉时累积的诸多问题也就没了。”
蒙恬听后一怔,居然是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
但那是一个王朝走到末路时积累的问题,死的人只怕极多。
回答了蒙恬的问题后,李念继续讲道:“在西汉的诸多问题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当属‘土地兼并’。”
“这也是后世许多王朝灭亡,难以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主要原因。”
听到“土地兼并”在后世许多王朝都存在,还是导致他们灭亡的主要原因,始皇三人都认真起来。
后世之史,可为鉴也!
“土地兼并问题,通常可理解为天下之地有数,而人口却随时间不断增多。”
“一个王朝在初建时,人地关系常常是人少地多。”
“此时,天下的地多,种地的人却不足,大家有足够甚至富裕的土地耕种,彼此间可以和谐共处。”
“因此这段时间往往是一个王朝的上升期,地多而人不足,能容得下更多人口,而随人口增加,能耕种产出更多的粮食,王朝的国力也正好随之上升。”
“但地有限,人口增长却一直不停,人地关系便会逐渐从人少地多转变为人多地少,尤其有人还会夺取其他人的土地,像王公贵族会想方设法侵占百姓手里的地,导致人地关系越发紧张。”
“正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天下间最多的人就是底层百姓,当他们没了土地或者他们拥有的土地无法产出足够他们活下去的粮食时,会发生什么?”
“如果在这时再遇到天灾,遇到朝廷严苛的政令,又会怎样?”
始皇三人没回答,但能想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都活不下去了,还有啥可畏惧的,不如反了他娘的,打死那些王公贵族,抢了他们的土地和粮食。
李念也没等三人回答这问题,继续道:“他们唯一的出路便是揭竿而起,他们活不了,那就让那些王公贵族也活不了,掀起动乱让王朝也为他们陪葬!”
“等战乱结束,许多人在乱世中死去,人地关系缓和,一个新的王朝又进到这个轮回往复之中。”
“陛下的大秦虽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正因是第一个,许多方面并不成熟,因此未能走到一个王朝该有的末路。”
“所以,西汉才是第一个走完历史周期律的王朝!”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加之天灾不断,吏治腐败,皇权衰落,外戚势力日渐强大,若没人能改变这种情况,西汉必亡,而身在那个时代的人,又几乎不可能改变。”
“这对西汉本是一个死局,但王莽将这死局接了过去!”
始皇问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王朝灭亡是因这人地关系、历史周期律,那与儒家有何关系?”
李念道:“回陛下,因为后世之儒学会妨害缓解人地关系、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
“人地关系紧张,从内来说是主要是土地分配不均衡,百姓者地少,王公豪强者地多,及土地种出的粮食不足。”
“因而想要解决,可采用合理分配土地,提升粮食产量之法。”
“后者也正是清朝能有那‘康乾盛世’的重要原因,清有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使得清朝人口达到了万万人。那根本不是满清君主英明能干,是作物产量比其他朝代大大提高!”
“而提升土地产量之法不仅有找来高产作物,还有发展科学技术,借由更先进的技术来提高作物产量,像以科技改良作物、造出更先进的农具、制出能极大提升产量的肥料等。”
“这些是从内解决之法,而从外的解决之法:华夏之地有限,可华夏之外却还有广袤的土地,华夏内人地关系紧张,华夏外却不是。”
始皇听到这,已经明白了李念的意思。
只听李念接着道:“但后世儒学却很难支持这些解决之法,他们既很难想着向外,也很难允许新的技术兴起。”
“在明朝时,曾有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七下西洋,比西洋人更早进行远洋航行,可其带回的海图却被儒家出身的文臣藏匿,最终丢失。”
“虽然其中有其等认为大明再进行远航劳民伤财之故,但其等也的确阻碍了大明远洋发展,不肯去看外界之地,也不知外界变化,始终囿于己方天地,自诩天朝上国,让华夏慢慢被西方赶上并超过。”
李念将话题转回到王莽篡汉和东汉上:“说来,王莽篡汉能成,和儒家也有一定关系。”
“王莽者,西汉外戚也,王莽的姑姑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刘奭也就是汉宣帝刘询之子,被刘询评价为‘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那位。”
“因为姑姑是皇后,王莽自然而然成为了西汉外戚。”
“当然,在最初时,王家人多,王莽在其中算不得特别突出,但人与人最怕比较,只要和其他同辈表现得不同,肯定能吸引来注意。”
“王家是当时的外戚世家,家大业大,十分显贵,因而族中之人生活也较奢靡,多声色犬马者。”
“可王莽不一样,他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勤劳好学,孝敬母亲,还礼贤下士……”
“在一群声色犬马的王家子弟中属于鹤立鸡群,一枝独秀,想不被人注意都难,而且他不是短时间这么做,是长时间如此。遂被人们视为道德榜样,由此声名远播,认为他是一个道德完人!”
“即在道德方面完美之人,而汉元帝刘奭极为崇信儒学,儒家也是在那时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势力不俗,而儒家的情况,陛下也知晓,其等极为推崇道德。”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都不用李念多讲,始皇也猜到了后续,像王莽这么一个道德完人,那能不被儒家给捧起来,立为典范?
偏偏儒家还因为刘奭崇信儒学而势大,那王莽一旦踏入仕途,还不得飞起来?
更且,王莽的姑姑还是刘奭的皇后,这下光环都套满了,王莽不飞,都没天理。
“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入朝为官后,迅速得到拔升,但这时他没有表露他的野心,反而认真做事,继续他的道德完人之路,在他儿子犯事时,也大公无私,甚至亲手办理。”
“这让王莽在人们眼里的道德完人形象更为深入,将之与古之圣人相比,大唐有位大诗人还有诗句留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但,那时西汉虽日渐衰弱,却仍有余力,王莽也一直隐藏着他的野心,直到他掌握了朝中大权,才开始铲除政敌,开始他的篡汉之路,即使在这时,王莽依旧有很好的名声。”
蒙恬诧异道:“为何他还有好名声,那些人便看不出王莽野心,他所做事中便没有恶事?”
李念道:“因为他瞒得很好,让人们不知道他做过的恶事,且其会以‘大义灭亲,公而忘私’掩盖某些事,人们反倒认为王莽真不愧是道德典范。”
“并且,王莽同儒家关系极好,其对儒学极其友善,极受儒生拥戴,正是在儒生宣扬下,王莽才被世人视若圣人。”
“实则只要看王莽做的某些事,便能知晓其图谋不轨,如将汉平帝之母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将女儿立为汉平帝皇后,以及在汉平帝去世后,为更好掌握朝中大权,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立两岁的皇帝,这种操作很正常,方便他好继续掌权,及之后篡汉……
等等,皇太子,立的不是皇帝?
蒙恬以为可能是李念说错了,确认道:“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李念点头笑道:“为方便掌控朝政,王莽确实立的是皇太子,但他许诺在刘婴长大成人后,会还政给刘婴,自己告老还乡。”
这就是鬼话了,谁听谁傻,如果王莽真能做到此事,必定会在史书上被大赞特赞,被后世君王视为忠臣之楷模,武侯可能都得靠边站。
站在大家面前的是千古道德之完人,忠臣之楷模,堪比古之圣贤者——王莽是也!
李念又道:“大权在握的王莽,虽未称帝,却已被人们视为皇帝,因刘婴年幼,其代理朝政,称其为‘假皇帝’、‘摄皇帝’。”
“王莽至此已经完成了篡汉前的一切积累!”
“于是,在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王莽逼迫其姑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四岁的刘婴禅让称帝,改‘汉’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定年号为‘始建国’。”
蒙恬又问道:“那西汉皇室和群臣中便没人出来反对?”
王莽都要篡位了,西汉皇室应该有些反应吧,那些大臣中应该也有忠臣站出来吧?
都到这种时候,不可能所有人都被蒙蔽!
“西汉皇室自然不甘心被王莽篡位,进行过反对,可惜他们的反抗皆被王莽镇压。至于大臣……”
李念语气古怪道:“很多臣民其实是盼着王莽篡位的,因为王莽的名声太好了,很多人都认为在伟大的道德完人王莽带领下,他们一定能走出西汉的困境,迎来盛世。”
“其中支持王莽篡汉,取代刘氏的便有儒家!”
“那时的西汉天灾繁多,而儒家发展出了一种思想,将天灾和君王联系在一起,即天灾会发生是上天看到人间君王失德,所以降下。”
这让始皇帝眉头微微一挑,现在因为李念,他不会将这学说当回事,可如果是以前,他还真不敢说自己不会受这学说蒙骗。
始皇自然能看出儒家发展这种学说是为限制君王之权,可这也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
儒家确实要限制其发展,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儒生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君王失德,上天才降下天灾,那我们选出一位道德完美的人作为君王,上天不就不会再降下灾祸了?”
“正巧,王莽就是这位道德完人!”
“儒生虽讲忠君,但更信奉他们的学说理念,他们认为刘氏皇族已失德走到了末路,为天下计、为苍生计,当禅位于王莽!”
“因而他们不仅没反对,还在那时颇为支持!”
“王莽能得儒生们支持还有一原因,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要在新朝施行的政令符合儒生。”
“王莽在后世被戏称为穿越者,也有其在新朝所行的那些新政之因。”
说到这儿,李念解释道:“‘穿越者’便是如臣一般之人,从后世或其他时空而来,到往不属于自己的时空。”
http://www.jiankaitaiping.com/yt104829/417941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jiankaitaiping.com。剑开太平手机版阅读网址:www.jiankaitaip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