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开太平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84章 意外之喜

第284章 意外之喜

    就在陈景恪为政府工作计划焦头烂额的时候,外界却因他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准确说是因为留声机。

    一开始这件事情仅限于少数人知道,大家都憋着劲儿不声张。

    正如徐达等人很清楚自然科学意味着什么,可他们就是不说。

    把孩子送到洛下书院,单纯是为了和陈景恪搞好关系,与自然科学没有一文钱关系。

    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

    秘密一旦被第二个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了。

    知道自然科学秘密的人不多,但也不算少,总会有一些风声传出去的。

    但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无视。

    对古典社会的人来说,学问才是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再高深那也是上不得台面的百工技艺。

    真正治理国家靠的是学问,是人心。

    把人心治好了,国家就能大治,大同世界就能实现。

    百工技艺太发达了,会带来变数,会带坏人心的。

    在现在的人看来,太愚昧了。

    但反过来说,又何尝不是现代人太傲慢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时代带来的好处,还一边嘲笑古人落后。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就是最符合实际的思想。

    农业为根本的社会,工商业太发达,就会坏了人心,会破坏农业生产。

    这和在古代开矿弊大于利是一个道理。

    如果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学问传播的发明,他们会非常重视,并积极推广。

    真正的愚昧是什么?

    火车修好了,用震动龙脉为借口给拆了。

    这才是愚昧。

    所以,时下那些人不重视自然科学,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即便传出消息,说自然科学可以造出许多先进的工具,也无法改变这种认知。

    除非能让他们亲眼见到更大的好处。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

    正如前面所说,对于华夏人来说,史书留名是最高追求。

    如果可以,他们还会将自己的画像流传下去。

    至于将声音流传下去,对他们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是现在,有消息传出,陈景恪造出了一种叫留声机的东西。

    可以将声音记录下来。

    一开始大家自然不信,世上怎么会有这种东西?

    即便传出了留声机的结构图,依然没人相信。

    就这两个杯子转转圈就能把声音记录下来?

    扯呢?

    为了证明传闻是假的,有人下了血本,制作了一台留声机。

    毕竟玻璃杯价值不菲。

    然后……

    疯了,所有人都疯了。

    传言是真的,留声机竟然真的存在。

    尽管记录的声音很短,声音很小,也有些失真,可它真的将声音给记录了下来。

    一想到自己的声音能传于后世,他们就激动的难以自己。

    尤其是读书人,眼珠子都红了。

    这种好东西,我也必须要有。

    于是,制作留声机,求购留声机,就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只是留声机需要用到玻璃杯,造价实在太高昂。

    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起的。

    倒不是没有人想过用别的材质,有人用陶器,有人用瓷器。

    竟然也给他们制作出来了。

    只不过音质更差,很多都只能隐约听出来是人在说话,却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这可是要传给后世子孙的,怎么能这么模糊呢。

    但凡有点家底的,都选择用玻璃杯。

    还好,涨俸之后百官都富裕了不少,挤一挤普通玻璃杯还是能买的起的。

    而这也从侧面增加了玻璃的含金量。

    为啥只有玻璃杯能记录高品质的声音?

    那是因为它贵重啊。

    于是,玻璃的价格出现了小幅度的上扬。

    尤其是玻璃杯,价格翻了好几倍,还有市无价。

    这可把老朱给高兴坏了。

    近些年因为连续大变革,导致财政压力剧增。

    要不是靠着印钞和卖玻璃,大明财政早就破产了。

    但宝钞不能随便加印,否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那就只能从玻璃上想办法,从原本的每月出售五十件,变成了现在的每月数百件。

    不过还好,外贸渠道打通之后,玻璃的销路更广。

    虽然数量增多,但并没有影响到价格。

    主要原因还是这属于独门生意,垄断。

    想要高质量的玻璃,只能从朝廷手里买。

    如果是老朱自己当家做主,他肯定会加大出货量,来解决朝廷财政困难。

    但这事儿现在是朱标的团队负责,他们很清楚如何维持高价,所以一直在控制出货量。

    现在玻璃需求大增,他们就悄悄的增加了出货量。

    不过不是公开增加的,而是私下出售。

    朝廷卖了多少件玻璃数据都是公开的,突然增加出货量,就是明摆着告诉大家这东西很多。

    很可能会影响到价格。

    私下出货,而且是以私人身份出售,大家只会认为是别的卖家转手。

    不会怀疑到朝廷的头上。

    当然,前提是出货量不能太大。

    即便如此,也让朝廷赚了个盆满钵满。

    已经见底的内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充盈起来。

    陈景恪得知此事后,也不得不感慨事情发展之神奇。

    谁能想到,留声机竟然促进了玻璃的销售。

    对于留声机的信息泄露出去,他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那么多人知道,是不可能守得住秘密的。

    至于结构图,也没啥可说的。

    他制作那個留声机实在太简易了,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更何况当时他还进行了讲解。

    要是古人还复制不出来,那就太小瞧他们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研究是一件好事,说不定哪天就完成了技术突破,造出具有实用意义的留声机。

    随着留声机的传开,自然科学也终于摆脱了歧视。

    当然,也仅仅只是不再歧视,想要让这个时代的人承认它的地位,还远远不够。

    但对于陈景恪个人来说,却完成了口碑上的逆转。

    再没有人因为自然科目,因为洛下书院嘲笑他。

    虽然他并不是太在乎别人对他的目光——因为他坚信历史会给予他正确的评价。

    可有个好口碑,总归是一件值得让人开心的事情。

    朱元璋的研究班也终于组建好了,他找了十来名最顶级的工匠,又从道教找了五名擅长机关技巧和炼制长生丹的道士。

    这其中还闹了一点风波出来。

    皇帝找炼制长生丹的道士,很难不让人误会。

    文武百官都吓了一跳,纷纷劝谏长生丹是假的是害人的,让皇帝不要沉迷于此。

    方士那边还以为皇帝也沉迷长生,别提多开心了。

    马上就有很多人自称得道真仙,有长生丹想要献给皇帝。

    还有些声称见过神仙,希望皇帝能资助自己去寻找仙山。

    然后他们就被老朱送去见神仙了。

    非但如此,老朱还直接下旨,神仙长生皆荒谬之说,再有言此道者皆抓捕流放。

    虽然没有禁绝佛道,却也让两家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上书请罪。

    说起来,因为年轻时的经历,朱元璋曾经对佛道两家是非常推崇的。

    大明建立后,他在全国广建庙观,抬高佛道地位。

    大明第一任大理寺卿李仕鲁乃正统儒士出身,对于佛道两家的危害认识很深,屡次劝谏。

    朱元璋并不听从。

    李仕鲁无奈之下请求辞官还乡,为了表示决心,还将自己的朝笏放在地上。

    朱元璋一看恼羞成怒,命令侍卫抓住他撞死在了台阶下。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大理寺少卿陈汶辉扛过了上司的大旗,继续上书反对推崇佛道。

    最后也因为触怒朱元璋,被下狱处死。

    但是朱元璋也不是真的愚蠢,当时只是有些上头,事后逐渐冷静下来。

    回想过往历史上佛道两家的德行,他也产生了怀疑,就派人去调查两家都做了些什么。

    这一查不要紧,差点将他给气疯了。

    欺骗百姓、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于是立即下旨清理佛道两教,关闭了大批的庙观。

    总的来说,佛道两教确实在洪武初年辉煌过。

    可惜他们自己作死,迎来了铁拳打击。

    这一段经历才过去没几年,两家都还记忆犹新。

    眼见老朱真的生气了,自然不敢再乱来。

    处置过佛道,朱元璋又给群臣解释,我不是沉迷长生,一切都是为了研究留声机。

    炼丹师天天和金石打交道,这方面的经验丰富。

    正好可以利用他们这方面的经验,来研究适合当载体的材料。

    群臣依然将信将疑。

    毕竟老朱是有前科的,而皇帝沉迷长生带来的危害,历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大家自然要严防死守。

    直到马皇后亲自出面作证,大家才相信。

    将朱元璋给气得不行,谁才是大明的皇帝?你们信皇后不信咱是吧?

    不行,咱不能白受这个气。

    于是他找到陈景恪,要求必须研究出实用的留声机:

    “要不然,咱这个气不是白受了吗。”

    陈景恪哭笑不得,老朱自从决定退位,就和变了个人一样,越来越像个普通人了。

    事实上他能教给工匠的也不多,留声机的原理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太深的东西说了他们也不懂。

    他能做的,也就是根据前世见过的留声机,提出了一些建议。

    “材质不一定非要用玻璃,你们可以多试验一些别的材质……”

    “载体不一定要做成杯子的形状,可以做成圆片,制作简单还节省材料。”

    “喇叭做成类似圆锥一样的形状,效果会更好……”

    将自己对留声机的了解全部告诉这些人,陈景恪就离开了。

    让他们慢慢摸索研究去吧,说不定就研究出什么成果来了呢。

    研究不出来也没事儿,等过几年理科有所发展,书院那边正好顺势推出实用型号。

    既能打响名声,又能赚取金钱。

    ——

    忙碌中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眨眼就到了立秋。

    也速迭儿如预料的那般,在完成内部整合之后,大举南下劫掠。

    尽管大明早有准备,可防守难免会出现漏洞,依然对边关造成了极大破坏。

    老朱气的一度想要让朱棡和朱棣出击,和对面来个硬碰硬。

    被大家集体劝阻,才按捺了下来。

    “秋天草原马正肥,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且这是也速迭儿上位后第一次南下,势必会战斗到底。”

    “我们此时出关与其决战,就算胜了也是惨胜,非智者所为。”

    “最好的办法是坚守,利用我们坚固的城防消耗他们的兵力。”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士气就会散了。”

    “这次南下他出动了十余万大军,人吃马嚼的,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

    “被劫掠走的那些财物,远远不够弥补消耗。”

    “只要我们守住,胜利就属于我们。”

    “等到明年开春,熬了一个冬季的草原人疲马瘦,战斗力能降低一半。”

    “且春季也是女人和母兽产崽的时期,最忌讳迁徙奔波,那才是最适合我们出击的时候。”

    徐达分析道。

    他的这番话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草原人秋季南下劫掠,中原人在春季北伐,这是汉朝时期就总结出来的规律。

    直到今日都还适用。

    违反这个规律去作战,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该做的事情。

    陈景恪补充道:“我们和草原的战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出胜负的,而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没必要为了出一口气,就拿将士们的命往里面填。”

    “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朱元璋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刚才不过是一时气愤,被大家一劝就冷静了下来。

    然后下旨令北边诸将严防死守,不可轻易出战。

    但与此同时,他又给朱棡和朱棣分别写了一封信。

    你们老子咱很生气,明年开春必须狠狠的揍他们,要不然咱就不认你们这俩儿子。

    本就对被动防守不满的兄弟俩,接到信之后战意直接拉满。

    然后派出更多的探子,去打听蒙古的详细信息。

    其实从夏季接到出征命令时开始,两人就一直在收集蒙古的各种信息,掌握对方的行踪。

    为来年北伐做准备。

    毕竟中原北伐草原,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人。

    提前收集消息,情况会好很多。

    朱元璋自然不会如此放心将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两个年轻的儿子,还是派了老将到军中坐镇的。

    朱棡因为久经杀场,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就派了宁侯张温和永平侯谢宁前来助阵。

    永平侯谢宁是太原城的修筑者,也是朱棡的岳父。

    朱棣更加年轻,且未挂帅出征过,老朱就将在四川的傅有德抽调回来,派到他身边当副帅。

    至于为啥不让徐达出马。

    原因很简单,军方第一人要坐镇洛阳才行。

    尤其是马上就要发生皇位更替,更需要徐达坐镇洛阳,以防万一。

    (本章完)

    

    http://www.jiankaitaiping.com/yt105079/418624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jiankaitaiping.com。剑开太平手机版阅读网址:www.jiankaitaip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