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开太平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772章 稳步替换

第772章 稳步替换

    现在官吏大力提升工资待遇,你们不好好干,我立马换人来干。

    诸臣一听,王爷你真是阴险,这不是锦衣卫那一套吗。

    锦衣卫下去查问题,也没说一定要查出问题啊。

    “可用地方查军队,军队查地方,或湖广查江西,江西查湖广,相互错开,各地越地而查,总有办法,查出问题。”

    “当然,只要下面人认真做事,尽心尽力完成朝廷的旨意,再怎么查,也不会有问题。”

    其实就是相互监督,但在古代基层,没有党派竟争,那怎么办?就用其他办法,来搞相互监督。

    丁毅又道,比如他最重要的重新量田,先由当地吏员丈量一遍,得到数据后。

    丁毅会派当地驻军再去量,两者误差超过一百亩,当地官员吏员皆斩。

    众臣脸色大变,狠,镇北王真是狠。

    谁还敢隐瞒粮田。

    但这还没完,每年重新丈量一次,上报新数据,因为丁毅要求尽量的多囤新田。

    每年朝廷还要派人抽查,各省各府都要抽出一县再重量。

    若误差太大,当然也是斩。

    这些政策都要贴到各县府大门外,白纸黑字,贴上一年,让所有官员和吏员天天看着,牢记在心。

    马士英这时颤声道:“重新量田,当年张居正就干过,江南反应尤烈,若士绅们再反对?并阻挡,该如何?”

    “杀。”丁毅没有犹豫,厉声道:“江南士绅有多少人?十万有没有?本王派两万大军,一人杀五个,够不够?”

    武英殿里顿时一片安静,所有人都感觉到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

    诸臣面无人色,瑟瑟发抖,很直观的感受到丁毅改革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这也是张居正无法完成的事情。

    张居正办不了,因为他手里没有兵。

    也不知过了多久,“南京城里,好多开国功勋--”吕大器沉声道。

    这些开国功勋家里,不知有多少粮田,从不纳税。

    “明朝都亡了,还那有开国功勋。”丁毅冷然道。

    诸臣面面相虚,王爷你不要这么嚣张好不好,含蓄点啊,大伙还是要面子的。

    但大伙其实心里挺爽的。

    他们的田都要被没收,这些功勋贵族家里,那个不是几万几十万亩。

    像明朝开国国公徐达家里,就是南京勋贵,粮田无数,肯定第一个要倒霉。

    眼前这几个人,当然都会幸灾乐祸,乐于看到。

    “诸位都是朝廷重臣,家中粮田最好不要超过一千亩,以为表率,大明都差点被贼兵灭了,你们应该明白,再多的钱和田,也没有国家安定,生活平静来的重要。”丁毅语重心长道。

    众臣若有所思,丁毅最后的话,他们皆由感触。

    吕大器这时道:“县府吏员这么多,朝廷支饷的压力很大啊。”

    他是户部尚书,一直在想着有没有钱,能不能支付这件事。

    “本王都算过,只要重新量田,没有天灾,收得税赋,完全没问题。”

    他在山东有经验,田税加商税,这些人是养的起的。

    “各县官员也就二十个不到,以后肯定会增加,加上吏员三百,算三百五十。”

    “每县饷粮,加上补贴的伙食费,大概在两万石左右。”

    “一县粮田为二十万亩计。”

    “亩产两石,税二成即为八万石,用掉两万石,还能上交朝廷六万石。”

    “且大部份县粮田不止二十万石。”

    “每县还有商税,仅堵坊和红楼的商税,每县也能收数万银。”

    “少数田少的县,由朝廷补给,总体来看,肯定没有问题。”

    从丁毅分配的吏员数来看,一个县只要有五万亩田能准时纳税,并能收起来,田赋就能达到两万石,就能养起全县的官吏,有五万亩以上,田赋还能有多余的上交中\央财政。

    而此时的大明朝一共有一千一百七十一个县。(府州等没算)

    明朝按缴纳田赋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县6万~10万石,中县3万~6万石,下县小于3万石,田赋和人口成正比,明朝的上县至少两三倍于下县。

    这什么概念,就是原先明朝纳税,八成以上的县,田赋都在三万石以上。

    按这税赋算算,八成以上的县以前就能供养的起丁毅现在的官吏,还能多余。

    而以前,可是有好多田都没有算在收税里面。

    这样看看是不是明朝很有钱?

    咱们再看看明朝以前的田赋。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田赋达到三千二百多万石,太祖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从此明朝田赋基本就稳定在了三千万石的水平。

    永乐年间由于安南的并入曾经达到过三千四百万石,不过保持的时间不长,明朝放弃安南后又回落到三千万石。

    宣德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抗议田赋太高,不断地故意拖欠赋税(江南地区税高是因为朱元璋报复当年江南民众过于支持张士诚),朝廷内众多官员也支持减免,宣德皇帝下令减免江南赋税三百万石,帝国的田赋的基准就降落到了二千七百万石,直至明朝覆灭。

    明亡时,按标准田赋就有两千七百万石,可是崇祯每年手上可用最多两三百万石,十分之一都不到。

    也就是说,崇祯的的帝国一年也要开支到两千五百万左右。

    丁毅现在每县两万石,一千多县,也就花费到两千多万石,加上府州和京城官吏和军队,估计最多五千万石就顶天了。

    而明朝时全国收税田不足一半,计算的产量是每亩1.3石。

    丁毅大面积推广土豆红薯,并且着重水利沟渠建设,看重农业生产,将来产量每亩两石甚至三石都不会有问题。

    加上税田大帐增加,一年开支五千万石,完全没问题。

    至于大明朝现在有多少田,历史上各有说法,有说七八亿的,有说十一亿的。

    丁毅现在也没全统计起来,按1502年明廷统计为835.7万顷。

    按前两年崇祯征饷来看,又不一样,当时崇祯征饷一千多万两饷银,朝廷是按七百三十万顷面积为基数算,那大概为七亿亩出头。

    但征饷田地不包括大量勋贵和宗室、缙绅、官员的田,实际数据肯定远远超过七亿。

    所以丁毅的打算是,前期以田赋来开支全国,商税则是上交中\央,后期田赋除了开支还有多余上交中\央,这样国库就会越来越富。

    吕大器看完后,犹豫下,还是道:“按王爷山东的例子,全国养这么多官吏和兵马是没什么问题。”

    “但是若遇天灾,田赋失收,如何处之?”

    意思是,要是天灾,收不上粮,官吏们的粮,你怎么发?

    “所以要官员们勤勉,不要只会死读书,要懂的精修水利,善种田粮,引导百姓做好抗灾准备,决不能出现以前崇祯年间失收,绝收的事情,你们治天下可以,种田这块,还得靠本王的东江镇。”

    几位尚书一脸尴尬,但丁毅说的没问题,论种田,他们真不行。

    现场唯一能种的就是张慎言,跟着卢升像学过,可肯定也比不起丁毅的人。

    王铎想了想,道:“全国官员提升俸禄的事,老臣觉的还能再缓一缓?”

    吕大器顿时瞪着眼睛看着他,缓个毛啊,我家里都没米开锅,没钱买新衣。

    “王尚书有何高见?”丁毅笑道。

    “可先发出风声,让天下的官员支持王爷,等天下大定时再开始,现在天下未定,战火纷乱。”王铎眼珠转着,说道:“田赋都收不齐不说,官员们也都不知道自己为谁办事呐。”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你丁毅现在提升俸禄,大伙还认为是大明朝干的。

    这好事不能让大明朝占啊。

    这得让天下官员都知道,这是王爷您的决定。

    更何况,先发出风声,官员们就有了盼头,到时所有官员,都巴不得王爷您赶紧上位。

    王铎这马屁拍的真好,丁毅当然早想到这点了,而且现在田赋都没收起来,那能这么发,这样发不要心痛死。

    但他故意自己不提,果然,王铎还是提了出来。

    “王尚书说的有道理,可徐徐图之,咱们现在,也不缺吃喝嘛。”马士英马上跟着道。

    其余众人纷纷点称是,只有清官吕大器不爽。

    “吕部堂钱够用吗?需要的话开口。”马士英这时陪着笑。

    “不用,够用。”吕大器一口拒绝。

    当下丁毅与诸臣议定,先发出风声,画个大饼,拉拢人心,也促使各地,加快执行朝廷政策,重新量田,征收田税和商税。

    东江镇有军将也曾问过丁毅,为何不一下子清扫大明这些官员,大明的官员有几个是好的?

    事实上明末还是有很多好官的,决不能一刀切,而且现在丁毅的前期大量事情,比如量田、募兵、修水利等,有当地官员配合,会干的更快,更容易。

    丁毅的计划就是稳,慢慢用自己的人,替换原来大明的人。

    一定要稳妥和顺利,尽量减少冲突,不用到处派兵镇压。

    天下已经乱了够久,老百姓好不容易过上平定的生活,丁毅没理由再弄的更乱。

    当晚丁毅与诸臣说了很多,因为大家喝了酒,又知道要加薪,所有人心情不错,相互间也亲近了许多。

    几位尚书感觉和以前与崇祯相处,完全不一样,非常轻松,也不用担心丁毅突然发火什么的。

    最后诸臣走时,吕大器走出武英殿,看向对面文华殿和东宫方向,一脸愁容。

    

    http://www.jiankaitaiping.com/yt70042/317117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jiankaitaiping.com。剑开太平手机版阅读网址:www.jiankaitaiping.com